搜索 解放军报

胶东抗日英雄郑耀南:创造红色革命史上的金融奇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梅雨墨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5-11-28 06:32:29

渤海潮涌忆英魂

■梅雨墨

今年秋季,我去过莱州市的海边。那天,天气阴沉,风声阵阵,波浪从远处扑面而来,一直冲击到礁石,迸溅出浪花。我的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停地闪现一个名字——胶东抗日英雄郑耀南。

郑耀南的故居,在莱州市平里店镇西障郑家村。低矮的房屋,青色的砖瓦,不大的门头上有5个大字:“郑耀南故居”。院子里矗立着一块纪念碑——“中国共产党掖县委员会诞生地纪念碑”。掖县便是今日的莱州市。1930年秋,中共掖县县委就在这里秘密成立,郑耀南被选为第一任书记。他创办了《红星》周刊,组织农民协会,成立特务队,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反霸抗捐,深得群众信任。

院子里有两棵高大的槐树。据说每年五六月,满树槐花似雪,槐香扑鼻,像英雄的事迹传遍四方。正如故居里一面墙上写的一副对联:英雄功绩昭百世,烈士芳名耿千秋。

离故居不远,建有郑耀南革命事迹展览馆。看着一幅幅图片和解说词,我的思绪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3年,在槐花飘落的时节,郑耀南走出故居。那年,原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宋鸣时叛变,郑耀南遭国民党山东省党部通缉,被迫离开掖县。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先后辗转多地,以教学、算命、行医等为掩护,坚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直到全民族抗战爆发,他回到掖县,积极筹备建立抗日武装。

郑耀南回乡后,中共掖县创办党内刊物《民声》,代替已经停刊的《红星》。主编仍由郑耀南兼任。从《红星》到《民声》,郑耀南不仅经常为刊物撰写稿件,还亲自刻写蜡纸、油印,常常彻夜不眠。这些刊物,对宣传马列主义、搞好党内教育、指导开展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初,日寇侵入掖县县城。当时局势混乱、人心惶惶,全县10个伪区队也开始动荡分化。掖县县委决定积极争取伪地方武装。郑耀南不仅参与作出这个决定,而且出色执行了这一任务。他做通两个伪区队长工作,使伪区队全体队员归顺抗日组织。1个多月时间内,他们吸纳改编了全县大部分伪区队,组织了四五百人的抗日武装。

1938年3月,郑耀南指挥这支队伍发动玉皇顶武装起义,推翻伪政权。这支起义部队被命名为“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郑耀南任支队长。经与各方磋商,他们建立了山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掖县抗日民主政府。

新政权建立后,他们立即整顿市场,废除一切苛捐杂税,推行抗日教育等,深受各阶层人士拥护。不到两个月时间,三支队发展到三千五六百人,成为胶东一支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郑耀南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在他的丰功伟绩中,有一项功绩格外闪耀——亲手筹备和创建了北海银行,被称为红色革命史上的金融奇迹。

在当时的胶东地区,日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的“联银券”充斥市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币值急剧下跌,奸商巨富趁机滥发票券,大发国难财。种种乱象导致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有时一麻袋票子换不到一麻袋粮食。

为巩固新生政权、改善人民生活,郑耀南主持筹建北海银行。“北海”其名取自当地人的一句谚语:“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又因掖县北濒渤海,便将银行定名为“北海银行”。北海银行发放的北海币,如同那澎湃的海流,在胶东、全省以至华北、华东等抗日根据地先后流通使用。它统一和稳定了金融,保证了全县军民抗战财政收支的稳定,也支援了上级党政领导机关。

在耀南广场,一座郑耀南的塑像静静矗立。他儒雅的面庞上戴着一副眼镜,镜片后的眼眸,在岁月的沉淀里泛着温和的光,仿佛正注视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人们始终记得,这平静的面容背后,藏着一颗大海般宽广的心。

郑耀南深知,革命需要千百万人的共同奋斗。他总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发现、识别、团结各类人才。

三支队成立时,郑耀南提出让原伪6区队队长周亚泉担任副支队长。有人因他是旧军人出身而提出异议,郑耀南回答说:“他既抗日,又拥护我党的领导。我们就要团结他。要团结,就要信任……”像周亚泉一样后来加入革命队伍的人,在巩固、发展三支队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39年3月,郑耀南等几名同志穿越数道封锁线,行程六七千里,赴延安学习。由于长期艰苦转战和长途跋涉,郑耀南脊椎出现疾病。同志们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认为学习机会难得,顾不上治疗。1943年冬,他被确诊为腰椎结核,再也不能坚持工作。1946年2月,郑耀南病逝于延安,年仅38岁。

郑耀南逝世后,被安葬在延安的“四八”烈士陵园。矗立在陵园中心位置的烈士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为烈士们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噩耗传到家乡,掖县县委、县政府在平里店隆重召开郑耀南同志追悼大会,胶东、西海区、掖县党政军代表和群众2万余人参加。在西障郑家村,人们为他竖立了烈士纪念碑。碑上是这样镌刻的:“郑耀南同志参加革命十八年来,多经颠沛艰险,辗转往复,但坚持工作,始终如一,尤以忠心对党,联系群众,气魄宏伟,堪称楷模……”

那天,我漫步在莱州的街道上,城市繁华,车水马龙。夜晚,掖县公园里,流光溢彩,游人如织,巨大的金色月季雕塑,辉映着中国月季花之都的兴旺与昌盛。郑耀南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在今天都成为现实。

临行前,我再次来到莱州的海边,感受这片海带给我的热烈与激情。这是一片深情的大海、是一片无畏的大海、是一片智慧的大海。这片海,带着历史的记忆,将永远汹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