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冬训5天,想多吃口热饭新兵有招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刘建伟 陈利 朱小虎 赵雷责任编辑:乔梦
2017-01-31 15:26

成长在冰天雪地里

——记者亲历某旅八连九班冬训五昼夜

1月12日,第16集团军某旅官兵行进在冬训途中。 2017年元旦,习主席新年贺词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迅速成为了网络热词。这7个字,道出了行进中国的精气神儿,道出了处于转型期和复兴期的中国那种强烈的拼搏精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新年伊始,寒潮漫卷,我军冬季实战化训练渐入高潮。在这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季节,我们看到的是训练场上蒸腾的“热气”和浓烈的硝烟——广大官兵拿出的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儿,紧紧抓住冬季严寒天气这一难得练兵时机,扎扎实实提高严寒条件下的实战能力。

冰雪相伴,烽火连“程”。即日起,本报全媒体采访小组,奔赴东北寒区,以第16集团军所属部队为样本进行采访报道,以点带面“解剖麻雀”,折射三军部队冬训新风貌。

这是一次“踏雪”之行,也是一次“破冰”之旅。此次采访,我们除了推出一组“零距离”新闻观察,还将开辟“新媒体视线”栏目,以要点导读和附加二维码的形式,融合3D裸眼动图、VR全景摄影、无人机航拍视频等网络新闻产品,为读者呈现一张立体的军报,还原一次可触摸、有温度的部队冬训!

冬训第1天

-25℃,雪野强行军

“太美了!”

三九第一天,记者跟随第16集团军某旅八连九班冬训。刚出营门,看到树上倒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瀑,远处房屋穿着厚厚“白棉袄”,大学生新兵盖超情不自禁地感叹。

“好景”不长!急行军10多公里后,原本活蹦乱跳的盖超蔫了。记者抬眼一看,他的发梢,眉毛上满是冰霜。

“先是欢声笑语,接着窃窃私语,最后默默无语。”当兵13年、参加12次冬训的四级军士长甄志强说,每年新兵参加冬训,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盖超喘着粗气说,他家在山东青岛,很少看到这么大的雪。“听说要冬训,觉得到冰天雪地转一圈多有诗情画意,没想到却这么苦、这么累、这么冷……”

好不容易坚持到中午,盖超身上的棉衣已凝了一层冰霜,像背着一层铠甲,走起路来“哗哗”响。

听到“休息”命令,他一下瘫在雪地里。渴得不行了,掏出水壶仰脖往嘴里倒,却发现里面早已冻成了冰坨坨。无奈拧上壶盖,盖超舔舔干裂的嘴唇,憧憬地说:“这时要有杯‘星巴克’,该多好!”

美好的憧憬被命令打断:“奔袭7公里!”出发前,甄志强提醒大家:“换双干袜子!”盖超赶紧掏出一双新袜子换上。前后不到几十秒,回头再看,一旁的湿袜子已冻成了冰片,都能插在雪地里。

“真想把腿锯下来,扛着走!”盖超边跑边对记者说。冬训前,他就发表“高论”:“现在已是摩托化、机械化行军时代,野营拉练这个课目早过时了。”入伍前,小盖就是“兵器发烧友”,说起轻武器如数家珍;他还是网络游戏高手,“穿越火线”打到了“大校”级。

就是这个网上“大校”,一路强行军下来脚上却打起两个血泡。晚上,班长唐吉东帮他处理伤情:“疼不疼?”

“疼!”消过毒的针尖触到血泡,小盖疼得直吸凉气。

“美军‘海豹’突击队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常常负重三四十公斤徒步行军几十公里。未来上战场没有一双‘铁脚板’,任你什么先进装备,作战效能都将大打折扣。”

疼痛在脚上,感悟在心里。班长一席话,让小盖重新鼓起了“精气神儿”。接下来的行军中,小盖始终坚持不上收容车,他一瘸一拐的身影,成为激励其他新战友的“活教材”。

冬训第3天

-27℃,夜宿雪窝棚

冬训第三天傍晚,八连官兵到达集结地域,冰寒的夜色很快浸透宿营地。

为了体验野外宿营的滋味,记者决定和九班战友在冰天雪地“蜗居”一晚。

战友们以班为单位挖掩体。土层冻得梆梆硬,一镐下去一个白点。九班刨了半小时,才破一点冻土层。

“这么费劲,等咱挖完也得后半夜了,挖六七个小时才住三四个小时,值吗?”从四川凉山入伍的彝族新战士沙巫合问。

“战争可不像看大片!真上了战场,你可能到打仗前一分钟还在挖掩体呢。一个好的工事随时可能救你一命!”和新兵比起来,老兵干得更起劲。

“今晚能不能睡得好,全靠这个掩体了。”下士申恒力抱来一堆玉米秆点燃,准备把冻土层烧软,再用铁钎砸……

大火烧完,冻土层明显软乎不少。就在这时,九班接到反侦察任务,唐班长带几名士官走了,留下几个新兵继续干。

“破皮后得赶紧挖,不然一会又冻上了。”战备镐被新兵们抡得呼呼生风,坚硬的冻土四处飞溅……

等到唐班长他们完成任务回来时,掩体已初具“模样”。

此时已是夜里11点多,空气中弥漫着似雾非雾的寒气,吸入口中直呛喉咙。掩体上面搭上树枝、秸秆,再覆上一层厚厚的冰雪,九班在茫茫雪野中有了一个临时的“家”。点上炉子,老兵再次向新战士传授经验:“必须脱掉棉衣入睡,否则越睡越冷……”

战士们钻进睡袋,很快鼾声四起。记者掏出温度计,窝棚内温度显示为-7℃。班长唐吉东没有解衣入睡,只见他抄起一个背包从洞口钻出去,不一会儿又带着一身寒气钻了回来。

“大半夜不睡觉出去干啥?”

“下半夜常有‘敌人’偷袭,我们利用一些简易器材,在周围设立了一道警戒线。”唐吉东说。

雪窝棚里,记者和这位年轻的班长轻声攀谈。小唐有过一年赴马里维和的经历。“在维和战场,我们天天都是实战。那段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军人,睡觉都得睁只眼。”

从非洲大陆的“极热”到中国东北的“极寒”,变的是地理环境,不变的是军人本色。有这样的班长,还愁带不出能打仗的兵?这一夜,“敌人”并没有登门袭扰,但九班战士却真的是在“枕戈而眠”!

冬训第5天

-28℃,炮击冰堑壕

几天走下来,新兵们一天一个新变化。

冬训第5天清晨,老兵甄志强把饭菜盛到餐盘上,招呼大伙“赶紧趁热吃”。记者从棉手套中抽出手,刚吃两口手就被冻僵,吃完一碗再去打,回来一看,两根筷子竟被冻在了一起。

盖超一口气儿吃了两大碗,得意地说:“冬训吃饭有诀窍,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出锅,你得先吃中间这块,那里散热慢,能多吃两口热的!”

对冬训的认识越深、理解越透,新兵们倾注的感情越多,琢磨的招法也就越多。

吃过早饭,上等兵刘博提醒记者,准备好相机,今天有精彩课目。

刚到冬训场,就见一发发炮弹砸在工事上。原来,今年旅里将部分“实弹射击”和“野战构工”课目合二为一,不看工事是否有型美观,用实炮来轰炸检验工事管不管用。

看到尘雪飞扬,记者有些担心:九班的掩体能不能扛得住?“没事!”刘博信心满满。果然,炮火硝烟中,工事安然无恙。

小刘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在工事上浇灌了水,土渗水结成冰后密度大了,强度比夏天多出一倍。

“放!”伴随着一声巨响,记者感到脚下的土地微微颤动。八连冬训场上,下士李智刚打完一发反坦克火箭弹,就将炮口盖住。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竟然还给炮弹盖“被子”。

一寒生百难。连长张都北说,由于天气太冷,炮管射击后容易返霜导致卡弹,既影响训练,还特别危险。这个招虽然简单,但真管用。

“战争从来不会选择天候季节。一个小小细节,就可能影响作战行动甚至左右一场战争胜负!”冬训途中,盖超一有空就缠着记者,用手机查找冬季作战知识。这不,训练间隙他又向战友开起了“小讲堂”:“当年,莫斯科保卫战在-40℃以下的冰天雪地打响,人们一般关注德军长途作战被冻死冻伤十万余人,却忽略了他们的‘虎’坦克在严寒条件下战斗力严重减弱的问题……”

黄昏时分,远山朦胧。看着几个新兵冲向雪野的身影,记者突然感到:他们在冰天雪地中成长,他们在冬训中走进战场!九班战士的成长,又何尝不是中国军队冬训的生动缩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