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名片丨当“鬼城”想转型,该要怎么办?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戴楠楠 杨建荣等责任编辑:任爽
2017-11-02 00:01

这里曾经是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被媒体贴上“煤都”“鬼城”的标签;如今,这里市镇村落与绿树蓝天相映成景,生态、宜居已成为她的新名片。请关注今日出版的《中国国防报》报道——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蒙古鄂尔多斯军分区动员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建当地生态建设过程中,秉承这一理念实施“115工程”,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态建设带来了国防效益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戴楠楠 杨建荣 解放军报记者 郝江震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生活在沙漠边的我们来说,这种感受更加直接。我们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0月3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万亩林“五棵树”前,人武部部长胡建军正在组织民兵开展秋季植树动员。

胡建军告诉记者,内蒙古每年是春秋两季种树,现在他们要赶在上冻前种一批树并挖一部分树坑为来年春天植树做准备。这几天,民兵们集中学习十九大报告、回忆这里沙漠化的过去,畅想更美好的未来,植树的劲头都特别足!

的确,这里曾经是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被媒体贴上“煤都”“鬼城”的标签;如今,这里市镇村落与绿树蓝天相映成景,生态、宜居已成为她的新名片。在生态实现逆转的背后,有着军分区生态建设“115工程”的贡献。内蒙古军区领导告诉记者,“115工程”带来的不仅是由“黑”变“绿”,更有诸多的附加效应。

生态建设+扶贫攻坚

——农牧民钱包鼓起来

秋天是盘点收获的季节。今年,乌审旗嘎鲁图镇斯布扣嘎查的牧民巴音巴特尔收获尤丰,看着刚落成的新房,心里就是一个美字!

巴音巴特尔告诉记者,这样的好日子自己几年前连想都不敢想。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门口就是漫漫黄沙,致富连路都不知在哪里。当军分区生态建设“115工程”推进到他家门口时,变化开始了。不仅沙地变成了林地,环境好了,而且通过国家和自治区两级补助,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和林业补贴,群众实现了增收。巴音巴特尔家如今有林地3000亩、草场2100亩、耕地60亩,各种补助不少,加上养殖100多只绵羊和巴音巴特尔担任护林员的工资收入,幸福地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巴音巴特尔所说的“115工程”是鄂尔多斯军分区投身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沙绿化工程。为改变当地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军分区要求每一个旗、区人武部治沙不少于1万亩,每一个乡、苏木武装部治沙不少于1千亩,每一个村、嘎查民兵连治沙不少于500亩。几年来,累计治理荒漠30多万亩,不仅带动了当地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根据国家对荒漠化防治“谁治理谁受益”政策,当地农牧民获得了可观的回报。

“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内蒙古军区推广鄂尔多斯军分区经验,将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捆绑在一起抓。在全区团以上单位连续开展了帮扶一个贫困村、建设一片生态林、共建一所希望学校、团以上干部每人资助一名贫困学生的“四个一”活动。今年以来,内蒙古军区共帮扶贫困群众1884户4287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