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名片丨当“鬼城”想转型,该要怎么办?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戴楠楠 杨建荣等责任编辑:任爽
2017-11-02 00:01

生态建设+战斗精神培养

——民兵打赢劲头足

在库布齐沙漠万亩林里,最著名的莫过“五棵树”景区,因为沙漠的第一抹绿就源于这里。

曾经,没有人相信库布齐沙漠能种活树。不少单位来了又走了,经费精力投了不少,可这里依旧是黄沙漫漫。1994年,杭锦旗人武部干部走进库布齐时,沙漠给了他们相同的“礼遇”。20多个汉子顶风沙、冒酷暑,肩扛沙柳苗,背水箱浇树,大漠孤烟,吃住都在这里。可辛苦一年的心血,在一夜风沙过后就荡然无存,不少职工掉了眼泪,甚至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种树了!时任杭锦旗人武部部长的王中强不愿低头认输,他带着王强、孟克巴图等5人,试着用瓶子种下5棵杨树,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绿色的希望。终于,奇迹出现了,五棵树在“死亡之海”扎下了根,人武部也在库布齐扎下了根。

从此,“五棵树”成了治沙精神的象征,军分区每年进驻大漠植树造林,都要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专武干部任职第一课设在这里;民兵整组和开训动员设在这里;遂行重大任务,官兵们也是从这里宣誓出发……而这种啃硬骨头精神也被植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过程。

2013年夏,东胜区发生洪灾,民兵应急分队成功抢救转移多名群众,受到干部群众赞誉。抢险中也暴露出民兵装备装卸载耗时长、队伍机动速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有人说,这是民兵遂行任务普遍存在的问题,等一等,看看上级如何解决。“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东胜区人武部干部职工拿出治沙的劲头自己钻研突破办法。经过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与地方科研单位和企业协调沟通,研究制作出了野战吊装平台、冲锋舟拖车和箱组化拖车,将原先十几人干1个小时的工作量,缩减为2个人10分钟就能完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