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传统地缘政治的超越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明富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3-29 11:48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方式上的超越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一条新路就是有别于传统地缘政治的对抗与战争之路,是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

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于1899年创造了“地缘政治学”这个词语,在他的地缘政治学理解中,认为政治过程是由空间决定的。契伦提出,既然欧洲大国只能通过战争而诞生出来,那么地缘政治学应该看作主要是一门战争的科学。

在俄罗斯地缘政治学家杜金看来,地缘政治是权力的世界观,是关于权力的科学,目的是为了争夺权力;是政治精英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管理科学。在地缘政治概念出现之前,其与俄罗斯“军事地理”没有区别。

无论是契伦眼中的战争科学,还是杜金认为的“军事地理”,都将地缘政治与冲突和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冲突和对抗的地缘政治思路用于解决重大全球问题。这些思想与理论在冷战及其之后表现十分明显。

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成为当时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的理论基础,加上后来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亚历山大·黑格等拥护者的支持和发展,西方外交政策不仅仅对沿心脏地带边界一线的欧亚大陆国家进行遏制,同时阻止共产主义向第三世界扩散。比如说,布热津斯基就认为,遏制苏联取得世界统治地位的关键,在于美国对“关键”国家的控制。

对于弗朗西斯·福山而言,苏联解体预示着“西方自由民主”与“普世价值”的胜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将在全球推广其“自由民主”与“普世价值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还把儒家文明看作是对自己所属的西方文明的潜在威胁之一。

有别于“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冲突与对抗不再是主要关键词。习主席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他还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典范。中国主动与各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助推全球经济复苏,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从实现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的结盟与对抗之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