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前线到科研前线,这个“小兵”的“战场”有多大?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颖姝 罗国金 黄琪渊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6-19 16:51

“一心二用”,身肩重任再攀高峰

2016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付小兵院士手捧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证书在人民大会堂留影。付小兵提供

2016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付小兵院士手捧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证书在人民大会堂留影。付小兵提供

近年来,付小兵在科研创新道路上可谓是硕果累累。他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付小兵将这些成绩都归功于他的团队。

“我们这个团队是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创伤、烧伤、危重病与急救医学领域资助的唯一一个创新群体,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了。”谈起自己的团队,付小兵打开了话匣子,“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带出一批超过我的人。”

付小兵将平等的学术精神视为珍宝,无私地为学生们提供机会去学习和实践。在博士杨思明的印象中,每周的科研例会付小兵不论多忙都不会缺席。会上大家各执己见,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思路越辩越明,时常会迸发出一些新的灵感。同时,付小兵又很严格。他会为每位学生设定特别严格的学术规范,要求他们有思路、有条理、有方法、有目的。在修改学生的博士论文时,一个用错的标点、拼错的字母都逃不过他那双炯炯的“法眼”。

在这样和谐的学术环境中,不少人脱颖而出。在他担任科主任期间,该室有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次获得总后科技金星、银星以及新星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培养全军科技领军人才、总后优秀青年扶持对象以及北京市科技新星共8人次……

“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老师又在学生的推动下不停向前走,如此良性循环,这个团队只会变得越来越好。”说到这儿,付小兵难掩自豪。科学家、院士、所长、教授、团队领导者……集数十个头衔于一身,付小兵深感重任在肩。

“您忙得过来吗?”记者忍不住问道。

“我有一个‘独家’技能——‘一心二用’。”付小兵饶有趣味地说道。

上学时,付小兵的“一心二用”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工作的高效率。那时,他可以边和同学聊天边把一周所学知识在大脑里回顾一遍。如今,付小兵的“一心二用”则是除搞好科研外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他牵头或参与制订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全军有关战创伤、再生医学与转化医学的相关规划,牵头撰写了向国家高层领导人提出的有关进一步重视我国创伤防控和加强我国干细胞研究与转化应用的重大建议;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就创面治疗专科建设和创面治疗专科联盟的发展等进行大力的推进工作,先后倡导建立了200余个创面治疗中心,培训创面治疗专业人才1万余人……最近,付小兵和他的团队正联合众多院士专家,向国家相关部门建议,设立一个严重创伤和意外伤害防控日,提高全民防控意外伤害的意识。

可以看到,付小兵院士的这一心何止是“二用”。这“一心”,归根到底,正是他为军服务、为救治伤员服务的初心,是紧贴战场、心系社会的初心。带着这颗心,“小兵”将在更大的“战场”上取得更辉煌的胜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