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强调指出,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在变迁发展,但抗战精神却如激流奔涌不息,永远历久弥新,融入一代代官兵的血脉,凝聚起强军兴军的巨大力量。
70多年前,面对民族存亡绝续的危机,抗日救国成为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在那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爱国洪流,亿万中国人民形成了举国御侮的磅礴力量。如当时日本政界所言:“四亿民众的觉醒与复兴的命运,并不是日本一国的势力所能长期压制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倡导并推动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抗击敌寇的铜墙铁壁,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启示我们,无论时代条件、社会环境怎样变化,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把我军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官兵自觉将“祖国安宁我光荣,人民安居我幸福”的思想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把人民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强军兴军夯实稳固的力量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家国沦陷、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千百万爱国将士担当起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以血肉之躯英勇抗敌,血洒疆场。当年一位军人在上前线前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字字句句表明革命军人敢于担当决不退缩的必胜信念。承平已久的今天,我们当问一问: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我们还有前辈们身上那种绝境奋起的牺牲精神吗?还有那种血战到底的责任担当吗?用抗战精神强化官兵使命担当,就要牢固树立“忘战必危”思想,教育广大官兵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克服思想麻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训练、强战备。引导官兵切实做到眼中有敌情、心中有忧患、胸中有激情、肩上有责任,铁下心来谋打仗、能打仗、打胜仗。
打胜仗不仅靠武器装备等物质因素,还要靠意志、士气、作风等精神力量。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狼牙山五壮士等无数英烈面对生死,毫不畏惧,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舍身驱敌。正是有了他们的血性胆气与勇敢无畏,我们才能以劣胜优,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那时的将士“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那时的中国军人眼中只有家国危难,只有血战到底。重温那段血与火铸就的伟大历史,有助于官兵直观感受和深刻领悟战斗精神,激发军人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增强官兵对培育战斗精神的情感共鸣。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不仅要用英雄先烈的事迹激励官兵传承尚武精神,熔铸军人血性,把信仰、主义、军魂、道德、气节等最重要最核心的精神要素根植官兵血脉,还要突出实战化要求,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磨练部队,在摸爬滚打中历练血性胆气,培养敢于亮剑、勇于打仗的豪情和壮志。如此练兵才能练就铮铮铁骨和昂扬斗志,带领官兵在强军兴军征程上不断攻坚克难、胜利前行。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学员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