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体制重塑,也是人才重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成波责任编辑:杨红
2016-11-09 03:15

让入“虎穴”者掌“虎符”

陈再道将军是一员“李云龙式”的虎将,作战有瘾,闻枪声即心发痒,尤喜枪对枪、刀对刀、面对面拼杀。担任师长、军长后仍常亲赴前沿冲锋。故每战前,徐向前元帅下作战命令时,必补充一句:“不许陈再道打冲锋!”

“主将奋勇,三军用命。”一支部队指挥员若能冲锋在前,必能立起标杆,部队战斗力必然强劲;反之,指挥员遇战畏葸不前,这支部队必定一击即溃、一溃即散。我军之所以在抗日战场上以少胜多,在解放战争中以弱胜强,在朝鲜战场上以劣胜优,很重要一点就在于拥有一大批冲锋在前、奋不顾身的指挥员。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摸清了自己部队的脾气,又摸清敌人的脾气,指导战争就比较有把握,就能打胜仗。”深入“虎穴”者,无疑离战场最近,对敌情最熟,能闻到硝烟的真实味道,感知战局的瞬息变化,摸透战争的制胜机理。让这样的人掌“虎符”,领兵打仗、指挥作战,谋划会更精准,决策会更科学,运筹会更自如,并能在官兵中树立“愿上刀山下火海”的威信、赢得“可与之生与之死”的信任。解放战争中,每到攻坚战国民党军长官都要许诺给士兵发大洋,后面还有督战队高喊“给我上”,我军指挥员则身先士卒叫响“跟我上”,结果却是“给我上”惨败给了“跟我上”。

军之大事,命在于将。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不仅关系到战斗力建设,而且关系战争胜负。部队要打仗,就需要把那些钻打仗、会指挥、懂联合的人用起来、用在关键岗位上。如果选的人用的人不务打仗、不会打仗,战事兴起,谁来指挥?鼙鼓催征,良将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与朱可夫齐名的帕夫洛夫大将,不注重因敌而变、因势而变、因时而变,固守苏联红军的传统战法,结果其统帅的西方面军被德军坦克部队全歼,29万军人被俘。

运筹帷幄,不能异想天开;摆兵布阵,不可任性而为。“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试想,如果指挥员不研战、不知敌,态势掌握笼而统之,作战计算大而化之,拍脑门决策、想当然指挥,打起仗来怎能有胜算?如果不会组织作战协同,不会临机处置情况,两军对垒怎么掌控复杂局面?这样的指挥员怎能带出虎狼之师,又怎能带领官兵在战场上赢得胜利!

“天下之实才,不可以求之于言语,又不可以较之于武力,独见之于战耳。”和平时期,执行任务、训练演习都是打仗。能打胜仗,用人是关键。擦亮打仗这个“选将刻度”,用人的标准才能清晰。立起为战选人、以战用人的鲜明导向,就要到火热的演训场上考察识别干部,把军事训练和考核比武成绩作为干部提升的重要资格,真正让想打仗的有舞台、钻打仗的有位子、能打仗的有奔头 。

改革是体制重塑,也是人才重生。在部队撤并降改、官兵进退去留之际,能否把堪当强军重任、敢战能战善战的人才留下来、使用好,考验着各级党委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视广者明,虑远者智。要站在部队需求、强军需要的大局来衡量,敢于打破现有人才流动壁垒,改变传统的配置模式,确保钻战者留、能战者用、胜战者上。让入“虎穴”者掌“虎符”,方能激起官兵无往不胜豪情,立起强军备战鲜明导向。

(作者单位:山东陆军预备役高炮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