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任事 有责不诿
■王 冕 曹培培
清初东鲁古狂生在《醉醒石》一书中这样总结明朝垮台的原因:“国事之败,只缘推委者多,担当者少。居尊位者,以地方之事委之下僚;为下僚者,又道官卑职小,事不由己。”可见,推诿塞责之风,小会败坏作风,大则祸国殃民。
有位病人患脚疾,痛不可忍,对家人说:“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他把脚伸过墙洞,进入邻家一尺有许。家人问:“此何意?”他得意地说:“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
无独有偶。有位医生,自称善外科,一位裨将在作战中被流矢所中,深入肌肤,把他请去治疗。这位医生持剪剪去箭杆,然后辞别。裨将说:“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生回答:“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这两个人,一人将脚疼诿于邻居,一人将责任推于内科。“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委乎?”
“锯箭杆法”成为推诿责任的巧妙借口。比如,领导作批示:“反映情况很重要,我们择日认真研究,并协调有关部门督促落实。”“认真研究”是锯箭杆,“有关部门”是内科。又如,有人需要办一件事情,负责人就说:“这个事情我很赞成,但是,还要同某人商量。”“很赞成”三个字是锯箭杆,“某人”是内科。这种荒谬让人很无奈又很受伤。
《笑林广记》中记载,一位医生自称能治驼背,“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就找他来治驼,只见他拿来木板二块,一块置地下,让驼者躺在上面,一块在他的上面,然后用劲压。“驼者随直,亦复随死。”驼者的家人要告官,医生说:“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这个医生能在转眼之间让驼背变得笔直,却不管人的死活。推诿塞责的背后是对民瘼的漠视、对民意的疏离。“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也哉!”正是因为心中没有群众,所以敷衍塞责。
推诿降低了办事效率,迟滞了发展步伐,最终还得老百姓为其埋单。比如,在封建时代,“断狱听讼”是很多官僚经常的政务活动,所谓“讼狱乃居官之首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名臣田文镜,在其所撰《州县事宜》中说:“乃有一等阘茸(低贱)之员,听断乏才,优柔不决,经年累月,拖累无期。”案件一旦积压,“门丁乘机诈索,书役乘机指撞,讼师乘机拨弄,案外生许多枝节。本小事也,而酿成大事;本易事也,而变为难结。”案件受理之后,更得时时花钱、事事花钱,“拖延日久,则花钱愈多;花钱愈多,则富者必穷,穷者必死。”难怪顺治皇帝曾经感叹:“得百庸臣,不如得一能臣;得百能臣,不如得一尽心之臣。”
对于部队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千斤重担扛于肩,千军万马随于后,责任重如泰山。不推诿才能运转高效,不推诿才能取信于兵,不推诿才能锤炼作风。不克服推诿的作风,再正确的决心也不可能落到实处,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不可能转化为战斗力。今天一人一事的不负责,就是在为明天的吃败仗埋伏笔。
任何推诿拖拉,不论借口多么冠冕堂皇,理由多么天衣无缝,都反映出精神上的懈怠、道德上的缺失,也有制度机制上缺乏制约的问题。在堵塞制度缺口的同时,对于那些履职不尽责、用权不担责的干部,就要亮出问责的利剑,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