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应国家战略变化——
积极调结构压规模,着力加强精兵建设
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联,脱离国家战略需求的实际,好高骛远超越国家经济实力,不仅不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而且损害国家持续强盛的根基,强大军力也不可持续。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各国普遍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战略任务,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打赢大规模战争向应对局部战争、低烈度冲突、区域危机方向转移;纷纷按照“适度”原则,适应本国国际地位,针对国家安全威胁,按战争初期最低限度需要考虑军队总体规模。
美俄等国纷纷压缩军队规模,军队日益精干化。如俄罗斯继承苏联时期提出的“合理够用论”,推动军队从大战动员型军队向常备机动型军队转变,俄军编制员额降为100万。当然,这些国家压缩规模不是目的,精兵才是目的。因此,一方面,积极推进军人职业化,确保现役军人的高素质高能力。如法国已经完全取消实行了近百年的义务兵役制,德国职业与合同军人占部队总员额比例为三分之二。另一方面,以结构调整为牵引,优化军兵种比例。以美国为例,重点加强技术性强和突击力强的军兵种,陆军重点发展陆航、特种作战、网络作战能力;海军重点强化海上封锁、海空一体、依海制陆能力;空军着力提升制空、对地攻击和远程快速机动等作战能力。
顺应使命任务变化——
积极推进去重型化,力求作战单位灵敏高效
体系决定结构和功能,功能又源自使命需求。不一样的安全需求,军队的力量体系也必然有所不同。近年来,战争威胁呈现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特别是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武装叛乱、应急处突等低烈度军事任务成为军队行动的新常态,对作战力量的机动灵活性要求提升,对军事规模需求相对减弱。实践表明,在局部战争、低烈度冲突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队在保持较强战斗力的同时,具备易于部署、编组灵活、反应迅速等则更显优长。
美俄等军队通行的做法是适度削减陆军兵力,增大海、空军兵力比重,重点加强技术性强和突击力强的力量,提高部队可部署性。比如,俄陆军比例下降到38.7%,而海军逐步提高到16.8%,空军增至24.8%。美俄等还几乎不约而同地压缩陆军重装部队,推进基本作战单位“师”改“旅”,重点建设中型、轻型旅。通过“新面貌改革”,俄军也将师团结构改编为旅营结构,区分为重、中、轻三类模块旅,机动能力大幅提升。作战旅在编率由80%提升至100%,平战转换时间由74小时压缩到1小时,具有连续6昼夜的独立作战能力,约4000人的旅有望达到上万人师的战斗力。乌克兰危机中,俄军72小时内向克里米亚投送约2个旅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