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不断进取 勇攀高峰
1999年,孙颖浩率先将具有切割、汽化、止血等功能的钬激光技术引入国内。他带领课题组运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合并肾盂结石,大幅度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在输尿管软镜碎石中,通过输尿管扩张鞘内进镜,提高了进镜和碎石的成功率。
他还研制了前端可弯曲的输尿管硬镜,而发明思路源于一个有趣的联想:传统的输尿管镜进入肾脏后,头能进去,但身体是软的,不能自如地在肾脏里进行治疗操作。孙颖浩说:“这就像在地面上挖个小坑,里面放进一个苹果,隔着一段距离去打它,该怎么打呢?拿棍子去打,够不着;拿鞭子打,或许可以打着,但要练半天;但如果在棍子前面绑个绳子,就可以打着了”。就这样,“身体是直的,头是弯的”的输尿管硬镜在“打苹果”的思路中诞生了,且其功能更强大,操作也更简单。
类似的创新还有很多:为了提高碎石震波成功率,孙颖浩研制了螺旋形的双“J”管,对输尿管侧壁的弹力伸缩提供有效支撑。他在国际上首创尿道镜下治疗尿道球部损伤的“尿道会师”术,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降低了手术危险。有关该手术的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泌尿外科权威杂志《Journal of Urology》。收稿之初,多位杂志编辑曾对“尿道会师”术抱有怀疑态度,但在看到该术式的录像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手术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尿道损伤的传统治疗观点。”后来,该术式被美国外科年鉴收录,同时也作为欧洲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中尿道损伤治疗的推荐方法之一。
此外,孙颖浩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腔内近距离放疗防治尿道狭窄术后复发”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微创泌尿技术结合,有效预防或治愈了大量尿道狭窄复发患者……
在完成大量前列腺癌诊治临床工作的基础上,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孙颖浩立足于前列腺癌的基础应用研究,率领科研团队开展有关前列腺癌的科研攻关,《东西方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及其基因的比较研究》等众多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支持。
在孙颖浩的成长中,他的研究生导师马永江教授曾对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记忆最深的是老师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你对待别人的时候,要学会雾里看花——看人家身上美好的地方;而当你面对工作、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会用放大镜、望远镜去看,看得越清楚、越深远越好。
在以后的日子里,孙颖浩正是一手举着“望远镜”,一手拿着“放大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山重水复中寻找着理想的通达之径。
在引进来的同时,孙颖浩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在由他担任的地方组委会主席的国际泌尿外科大会上,世界同行曾一次次见证中国泌尿外科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他的师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那彦群曾这样评价:中国泌尿外科实质性地对外交流是从孙颖浩开始的。

因为他的不懈追求、开拓创新,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登上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峰。2012年,作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他率领课题组,成功发现2个新的中国人群特异易感基因位点,揭示了前列腺癌种族差异的遗传学基础。这是在世界上首次进行的基于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对中国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当年9月30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由孙颖浩教授牵头的《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果,荣膺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找到了前列腺癌的“中国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