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大医大魂诠释允忠允诚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晓祺 花晓 王继荣 罗国金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07-29 03:29

大医至诚——

“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中国人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解放军总医院外科大楼17层,有间黄志强生前的办公室。

推门而入,枣红色的书柜里书籍满柜。沙发前的茶几上,靠墙的书桌上,依旧摆满中外报刊,还有大量函件。

墙壁上,一张黑白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照片上,西装革履的黄志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黄志强的一生,有着太多传奇故事。故事的起点,要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

1922年,黄志强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的一个医学世家。小时候,祖父时常讲起自己下南洋打工的故事,国人在外饱受欺凌的经历,深深地印在了黄志强心中。

很快,宁静的生活就被炮火打断。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燃烧到他的家乡。一年后,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广州沦陷。面对支离破碎的街道和死伤遍地的同胞,黄志强坚定了学医救国的决心。

那一年,高中毕业的黄志强被中正医学院录取,年仅16岁的他毅然突破日军封锁线,取道澳门、香港、越南,辗转奔赴云南昆明求学,从此踏上从医报国之路。

“当年,他是为杨虎城将军做胆囊切除手术的医生之一。”黄志强的秘书王燕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在重庆中央医院当医生的黄志强,再次面临走与留的抉择。

“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留下来。”对国民党黑暗统治早已失去信心的黄志强,最大的渴望就是奔向光明。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黄志强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奋斗的激情。

上世纪50年代初,在重庆行医的黄志强发现,肝胆外科教材几乎全是国外原版或译本。 

“肝胆外科学领域里,为什么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呢?”一种使命感在黄志强心中油然而生,“医学无国界,医学家有国籍。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中国人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智慧的花蕾,在汗水浸泡下悄然绽放。凭着执著与努力,他陆续创造了20多种治疗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方法,突破了一系列手术禁区,使我国肝胆疾病远期治疗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明显高于法、美、日等发达国家。

晚年,黄志强仍时刻关注着学科的发展,洞察着学科的趋向——

经过长久思考,他提出“外科已从切除时代进入修复时代”理念,提倡大力发展微创外科。2001年10月,他主持召开了“中国工程论坛——微创外科新概念”,标志着我国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

84岁时,他主持翻译了《希夫肝脏病学》,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译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修改注释。

90岁时,他依然思维活跃,敏锐地觉察到3D技术将对微创外科产生巨大影响。看完3D版《阿凡达》后,他撰写论文《从阿凡达电影看微创外科3D时代的到来》……

大医仁术——

“学深不忘宗旨,誉高不丢本色,视事业重如山,把患者当亲人”

尽管已过去10年,在史思敏记忆中,那次与死神的博弈,依旧刻骨铭心。

2005年12月,怀孕38周的史思敏感觉腹部剧痛,被诊断为死亡率高达95%的坏死性胰腺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时,史思敏已陷入深度昏迷。

听说有孕妇得了绝症,已经83岁高龄的黄志强亲自上阵,带领治疗组连续奋战7天,做了3次手术,病人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康复出院那天,史思敏哭了,黄志强笑了——还有什么能比见到患者重获新生更幸福的事呢?

解放军总医院一间ICU病房的角落里,摆着一张专用椅子。椅子的主人只有一位——黄志强。医生护士经常看到他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

记录呼吸、引流、排泄物数据,看片子、作比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切暗含病情的信息都逃不过他的慧眼。因为对病情了如指掌,他总能在复杂病历会诊中抓住根本,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你仍站在手术台前,请珍惜你神圣的手术刀!”黄志强常常告诫年轻的同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一定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外科医生行医过程中必须多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找出对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

那一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病人。这是一位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全国劳模,入院前在当地医院曾进行腹部探查手术,术后出现严重的脓毒症状,被紧急转送北京。

当时,病人持续高热、昏迷,腹部切口已大部分裂开,胰腺体尾部和周围组织已坏死。这样的病人很多医生都不愿意接收,尤其是不敢进行手术。黄志强闻讯后,当即收治了这名病人。

手术台上,黄志强一反常规,改变了病人的体位,令大家愕然。教科书中,胰腺手术都是从腹腔正面开刀,黄志强改变病人体位从背侧开刀。术后第二天,病人体温开始下降,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手术圆满成功。

“10根手指好像长了眼睛,融进了灵感和聪慧。”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二科主任刘荣说,黄老做手术有一个特点,动作轻柔,止血彻底,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他极力推崇微创外科,尽可能把手术“残缺”降到最低,给患者身体留下更多的“完美”。

“黄志强院士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军人。他一生从医报国,学深不忘宗旨,誉高不丢本色,视事业重如山,把患者当亲人。他用一生的忠诚,树起了医学大家爱党报国的光辉形象。”解放军总医院政委袁安升这样评价黄志强。

在解放军总医院,流传着一个关于黄老的小故事,闻者无不动容——

90多岁的时候,黄志强只记得自己是1922年初出生的,却不记得具体的日子。然而,说起看过病人的病历,他却记得一清二楚。

记得,不记得,这座看似失衡的记忆“天平”,“称”出了病人在他心中的千钧分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