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解答:得了胆囊结石怎么办?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董满库 李晓鸥 崔彦责任编辑:胡骏
2015-10-22 07:51

作者简介:董满库,李晓鸥,崔彦,解放军第306医院,普外科。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北方和城市人群中较常见,自然人群的患病率约10%以上,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1,随着年龄增长且发病率升高。

胆囊结石在初期对身体的影响较轻,随结石存留时间的延长,其对胆囊的损害和功能的影响逐渐加重,可形成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萎缩、胆囊癌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如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形成胆总管继发性结石,还可引发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有时候病情十分凶险。

那么患了胆囊结石该怎么办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胆囊在人体的位置及其生理功能。胆囊呈梨形,长约7~9cm,宽2.5~3.5cm,其容积为30~50ml。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与胆囊管相连,称哈德门(Hartmann)氏袋,结石常嵌顿于此。

胆囊在人体中是一个消化器官,它不仅有储存、浓缩、排泄(收缩)胆汁的功能,在胆总管下端有梗阻情况时还有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有的人会得胆囊结石,而有的人不得呢?胆囊结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且绝大多数为胆固醇结石,正常时胆囊内促进与对抗胆固醇结晶聚合的力量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但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改变,特别是胆盐与胆固醇在胆汁中含量的变化,是胆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胆结石的形成还与胆固醇、非结合胆红素含量的增加、胆道的寄生虫及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哪些人和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胆囊结石?

1、女性。胆结石病人中女性约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其原因是由于女性雌激素水平高。

2、发病年龄。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

3、体质肥胖。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20岁至30岁的肥胖女性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5-6倍,其原因是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转换率较正常人高,使胆汁内胆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易形成结石。

4、地区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

5、不吃早餐及餐后零食。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胆固醇结晶析出,容易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6、某些疾病。患肝硬化、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容易得胆囊结石。

7、细菌感染。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也可以这样说,胆囊炎症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凡是胆囊感染性炎症病变,不经治疗,或者虽然经过治疗,但经久不愈,迟早会有形成结石的可能。

8、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及降血脂药物等。

9、腹部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全胃切除术及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等。

10、精神状态。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会使内脏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胆囊功能,造成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

11、遗传因素。胆囊结石在患者的近亲中更常见,已证实胆囊结石的下一代发病率高于一般人。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亦提示遗传因素是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之一。

12、免疫学因素及致石基因。研究显示,胆色素结石形成与免疫复合物有密切关系。胆石受蛋白质代谢及其脱氧核糖核酸的影响,受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规律的调控。

胆囊结石的症状有哪些?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有无梗阻和炎症、以及胆囊的结构和功能状态等情况。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或静止结石,约有30%的病人会发生比较严重的症状,约15%的病人表现为非典型的消化不良,剩余5%的病人在接受其他手术时发现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

1、腹痛。腹痛是胆囊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主要为上腹或右上腹部有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并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的情况,这就是胆囊结石发作时的典型胆绞痛。据统计,90%以上胆绞痛为突然发作,常发生在饱餐、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后,部分病人会在夜间突然出现。每次发作可持续10分钟至数小时,如此发作往往需经数日才能缓解。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梗阻,可长期无症状,仅在B超体检时发现。

2、胃肠道症状。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继腹痛后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急性发作后常有厌油腻食物、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也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饱胀或隐痛,且多与吃油腻食物有关。

3、发热与寒战。发热与胆囊炎症程度有关。坏疽性胆囊炎及化脓性胆囊炎可有寒战高烧,多见于老年病人,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同时易出现脱水、腹膜炎及休克等症状。

4、黄疸。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出现一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之后,且黄疸较轻。其原因为肿大胆囊可压迫胆总管,引起部分梗阻,另外,由于感染引起肝细胞一过性损害等,都可造成黄疸。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此外,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及缩窄性乳头炎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的预防及并发症防治

胆囊结石的预防大致可分为三级:①一级预防,指患病前预防;②二级预防,指患病后胆囊结石并发症的预防;③三级预防,指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下面是一些预防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具体方法:

1、有规律的进食是预防胆囊结石的最好方法。进食后,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胆泥的胆汁被排入肠道内,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2、适度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摄入食物中有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就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高,会促使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所谓适度的营养,就是要对人们的饮食的质和量都加以一定的限制,要求饮食的质量全面地提供各种比例合适的营养物质。胆固醇摄入每日应少于300毫克,限制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以及鱼子、蛋黄等。可以选用鱼肉、瘦肉、蛋清等。肥胖和超重患者应减体重,使之降到理想体重。

3、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据研究,蛋白质摄入量的长期不足,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有关。蛋白质应按正常需要量或偏低,以每日供给蛋白质50~70克为宜,但要选择含脂肪低的蛋白质食品,如脱脂奶、蛋清、海鱼等。

4、讲究卫生,积极防治肠道及胆道蛔虫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发现肠蛔虫症后,应及时服用驱虫药,以免蛔虫钻入胆道,万一得了胆道蛔虫症,更应积极治疗,以防日久发生结石。

5、维护胆囊的正常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对长期禁食行静脉内营养治疗的病人,必要时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等。

6、积极治疗能引起胆囊结石的一些原发病。如溶血性贫血、肝硬化及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易诱发胆囊结石。

7、女性激素。在采取避孕措施时最好不选用口服避孕药,更年期不滥用和长期服用雌性激素类药物。

8、保持良好的情绪。胆汁的分泌、胆囊的收缩和胆汁的排放,都由神经“司令部”(大脑)来指挥协调,再通过“传令官”(植物神经)传达“司令部”的指示,支配胆道系统工作。如果一个人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可使内脏“传令官”机能紊乱,无法传达命令,就可使胆汁流通不畅,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汁成分之间比例失调,促使结石生成。

胆囊结石的治疗选择,手术还是吃药?

临床上胆囊结石的治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非手术疗法,即采取中西医对症治疗、体外震波碎石、溶石等疗法;另一种是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胆囊。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

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长期无症状的静止结石,其自然过程是良性的,可以和平共处,没有必要手术;另一种看法认为静止结石目前虽无症状,但结石不会永远静止不变,它像一颗埋在人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据统计,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约有25%在10年内出现症状。一旦查出胆囊静止结石,应该每隔6~12个月去医院检查一次,若结石增大、增多,或出现类似胃病、消化不良症状,需作进一步检查。研究表明,30%~80%的胆囊癌均伴有结石,其中40%的结石较大。肝硬化及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胆囊炎,且症状较重,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数倍。所以,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仍应区别对待,部分患者仍应以手术治疗较为稳妥。

2、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有三类

(1)保守治疗。急性发作期的大部分患者宜保守治疗,如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时手术。另外,对伴有严重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也应采用保守治疗。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禁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腹胀者应予以胃肠减压,应用广谱抗生素,适时应用解痉止痛与镇静剂等。

(2)清除结石而保留有功能的胆囊

(a)口服药物溶石疗法。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口服溶石药物主要有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VDCA)。这两种药物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分泌使胆汁去饱和,不饱和胆汁则具有溶解胆固醇的作用,使胆石表面的胆固醇分子不断地被溶解,胆石体积逐渐缩小以至完全溶解。由于此种溶石治疗的药物价值昂贵,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又必须终生服药,结石易复发,据统计3年复发率可达25%。

(b )灌注溶石疗法。早在上个世纪末已有人研究胆总管探查术后残留结石的溶解问题,以后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具有溶石作用的药物,但其溶石的确切效果尚待大量临床实践来证明。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种既能有效地溶解结石而又较为安全、副作用小的药物。

(c)体外震波碎石(ESWL)。1985年国外学者Sauer Bruch等首先将ESWL应用于临床。ESWL不是对每一个胆囊结石病人都能适用,它具有一定的适应症,且破碎胆石进入胆总管后会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限制了临床应用。

(d)经皮胆囊镜超声波碎石术。在超声波引导下先作经皮胆囊穿刺,在胆囊镜直视下用超声波将结石粉碎,并将粉碎的结石吸出。因本方法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术后结石易复发,其确切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e)经皮经肝胆道镜胆囊取石。本方法是先在超声波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待窦道形成,然后经该窦道可行胆囊胆道镜检查及取石。

(f)腹腔镜或小切口胆囊取石。此手术曾在2000年前后流行一时,但最终因复发率高逐渐放弃该手术。目前,取石手术又开始盛行,但疗效仍需观察,其缺点仍为胆囊结石复发。保留胆囊的微创手术治疗适应征为:无症状胆囊结石、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胆囊炎症不明显、胆囊壁比较薄,且没有合并胆囊息肉等情况。

(g)其他,如耳压疗法排石、中草药排石及耳针排石等。

以上几种方法,有的有一定效果,有的则已弃之不用,主要原因是治疗后结石复发率很高,或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和副作用,故目前不作为胆囊结石治疗的首选。但对哪些经过胆囊功能测试胆囊功能良好,并伴有手术恐惧等情况患者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保胆治疗,前提是胆囊功能良好,且术后需药物治疗以防止结石复发,并进行定期复查。

(3)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仍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根治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目前胆囊手术的“金标准”,其众多优点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受到了外科医生和胆结石病人的广泛欢迎。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摒弃一些容易得胆囊结石的不良生活习惯,尽可能使自己不得胆囊结石。另外得了胆囊结石也不要有惧怕心理,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方面应根据自己各方面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严格的适应症,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合理及最佳的治疗,获得健康的生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