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培养学员成为特色外语教学的探索者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 胡红升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1-23 14:38
自主学习室照片

当好创新教育的组织者

在由“完成既定任务”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转型中,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始终强调“学以致用”,倡导“精讲多练”,率先在全军创建了第一个自主学习中心,把计算机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构建了先进的人机交互式学习平台;全面实施分级分类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个性化;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员的英语学习过程,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定终生”的现象。

学员课余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开展“配音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带领学生制作播放英语调频台节目,以创新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近五年四级累计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首次四级网考通过率达到93%;近五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38个特等奖、45个一等奖;指导非英语专业学生2次获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获得全国首届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2项,获军校学员“八一杯”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教学联席会

学术英语训练,则成为外语“创新教育”的核心。

这是学术英语训练的源头——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的三大衡量标准,学校有着这样的看法和认识:不要认为要大学毕业后或者硕士博士阶段才能创新,其实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就可以创新。只要对科学感兴趣的学员,就可以跟着老师进实验室,尽早的进入科学领域。

如此,针对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学术英语训练,首先在2009级本科生A班进行试验,效果显著,进而推广到其他班级。从2011级本科生之后每个年级均按班级、分批次、分层次进行全面训练。

这是学术英语训练的成果——从大二开始,张文博、瞿爽、易若凡、朱海杰、苏清等几位学员就已经在基础医学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着在Pubmed上查找一些关于膝关节的英文文献进行阅读。在阅读了十多篇文献后,“我们各自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研究点,但最后确定为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研究。”经过大概两个月对自己查找的相关文献的深入阅读,他们发现了在前交叉韧带的精细分束这方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在与老师们的讨论中,最后提出了建立前交叉韧带的三维坐标并映射到核磁共振技术上来帮助临床研究。

“把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断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并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科研方案,这个过程和科研思维是我们最为珍惜,在这次活动中收获最大的地方。”说起准备过程,张文博很有收获。

“在文章撰写方面,真的是很苦,但也很酷。”和张文博一组的成员瞿爽、易若凡、朱海杰、苏清描述着他们的感受:“苦”的是一遍一遍地写,写完给老师看过后又一遍一遍地修改补充,是不是还得再查找阅读一些文献来扩充内容的完整和缜密;“酷”的是我们在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写出了一篇像模像样的英文综述。

“有效的评分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该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道。学员平时的课堂陈述占了期末成绩的20%,不管是否作为代表发言,只要学生参与小组陈述、做出一定贡献就能拿到20分。合作式和任务式的学习促使学生向“会学”“好学”“乐学”的转变。“让他们感受到外语学习并非仅仅为了四、六级考试或考研,而是能够整合强势学科和优势资源来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外语教研室主任杨敏教授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