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总医院向战斗力服务转型升级 为涉核人员设立“生命银行”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莫鹏 彭雪征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2-03 14:12
汶川地震发生后,走村入户为群众诊治

只要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向战斗力服务转型升级就有了“风向标”—

坚固的思想防线成为适应战场的根基

军队为打仗而生,军队医院为打仗而备。

1999年9月28日,第二炮兵总医院由原北京军区第262医院转隶改建,实现了火箭兵期盼已久的“总医院梦”。

医院成立初期,基础差、设备短缺、人才匮乏,卫勤保障力量十分薄弱。

怎样建设一家与第二炮兵军种地位相适应的总医院,快速形成医疗保障能力,是摆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历届党委班子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题。

第二炮兵总医院院长王开平说:“军队医院必须适应战场,只有坚持把一线战场作为树特色立品牌的主阵地,坚持为战而医,为战而研,为战而训,才能在未来战争中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坚强可靠的卫勤保障,为实现强军目标发挥应有作用。”

王院长的一番话不仅使党委“一班人”产生强烈共鸣,并得到上级党委首长的充分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费上倾斜,工作上指导。历史的机遇赐给了第二炮兵总医院。

而院党委“一班人”却认为,光有上级支持还不够,还要依靠科室,尊重官兵,只有这样,党委的决策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才会在基层落地生根。

为此,总医院通过行政周会、早交班、业务学习等时机,广泛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持续不间断层层进行思想发动,大讲第二炮兵的重要地位,大讲总医院的神圣使命,把全院官兵的思想聚焦到院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上级首长的指示精神上来,使“强技术为官兵、练本领为打仗”的口号成为每名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院党委将医院的建设发展放到建设打仗型后勤的大背景中,大力推进“军味”浓厚、对接战场的军事医学建设。结合第二炮兵涉核、涉毒、涉爆部队多,尤其是随着实战化训练的不断深入开展,官兵长期处于高危、高压、高风险的环境中,心理和生理健康都容易受到影响,总医院按照“平战结合、常特兼容”思路,组建了一支军事医学科研团队,瞄准核辐射损伤、推进剂损伤、电磁辐射损伤等特色医疗领域深入开展研究,逐步建立起了核应急医学救援与培训中心、特勤医学研究中心等科学完备、系统规范的医疗保障体系。

近5年来,第二炮兵总医院一边组织人员深入导弹部队进行调研,真正了解掌握官兵健康需求,一边通过走访德国国防军放射医学研究所、国家CDC辐射医学防护与核安全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外、军内外知名科研单位,认真学习“取经”。围绕第二炮兵主要作战任务、主要作战方向、主要作战部队的卫勤保障需求,精心制定出医院发展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每项建设向一线战场聚焦,每项工作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

该院瞄准未来战场卫勤保障,组建了国家级核医学应急救援队、全军野战医疗所、第二炮兵应急机动医疗救援队。修订和完善了10多种卫勤保障方(预)案,编写了《核辐射与化学事故医学救援技术指导手册》,规范了从人员收拢、物资装载、机动转进、展开撤收、实施医疗救治到后勤保障一整套工作程序和标准规范。通过单兵、模块和集成训练,常态化组织人员开展“全员、全装、全要素、全流程”战创伤、应急核化损伤实战化演练,大大提高了应急救治能力,打造了一支适应战场需要的“白衣”精锐,在接受总部的多次能力检验评估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为当好第二炮兵卫生领域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总医院按照后勤部首长“抓一带八促基层”工作要求,常委分工带队赴8所队属医院对学科、技术、人才进行全面摸底,深入旅团卫生队,了解基层缺什么,官兵需要什么。通过选派数十名专家赴基层代职、援助数百万元医疗设备、接收300余名基层技术骨干来院学习进修多种传帮带形式,把总医院优质技术、人才建设经验等“复制”到了每所队属医院,通过“输血”让基层具备“造血”功能,为基层培养了一支支能打胜仗的卫勤军团,大大提高了卫勤保障效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