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勇挑重担,开拓创新,向战斗力服务转型升级就有了“十八般武艺”
一流的学科技术成为兴军强军的“杠杆”
只有坚定姓军为兵方向不偏离,咬定姓军为战目标不放松,始终走在聚焦强军目标做好卫勤准备的前列,才能充分体现总医院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打造一流学科、开展一流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院党委工作的重心。
可第二炮兵总医院在全军行列中组建时间最短,技术没有特色,综合实力离其他总医院相差甚远。
院党委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决定做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大刀阔斧实施“三名”“三星”工程,不断增强为官兵健康服务的硬本领,让官兵成为最出色的“战斗人”。
创造品牌学科,占领技术“制高点”,是国内外知名医院发展的成功经验。院党委“一班人”对此十分清醒。
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第二炮兵总医院于2011年9月一次性引进著名脑血管介入专家、原北京天坛医院姜卫剑及团队,4人集体特招入伍,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举。为了使这个团队尽快形成战斗力,院党委倾力搭台,引进一批国际尖端设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脑血管病复合手术室,对多个学科进行了有机整合,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开创了我国脑血管病“一站式”救治先河。仅4年时间,其救治水平、科研成果和技术实力均走在国际前列。经总部评审,该中心成为“全军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部队官兵因此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某部战士小戴患颅内巨大动脉瘤,生命垂危。但该病治疗难度极大,风险极高,治疗在国际处于空白。姜卫剑率团队反复研究治疗方案,为小戴成功实施介入复合手术,使小戴喜获新生,重新活跃在训练场。
企业因品牌而兴,经营因品牌而盛。为缩短技术形成周期,第二炮兵总医院党委走“对外联合”路子,鼓励“一科一外联”,目标是达到每一个科室都与一个品牌为伴。
北大人民医院是肝移植技术龙头,几年前,第二炮兵总医院普外科与该院联合,如今已独立完成肝移植手术百余例,成活率达100%。血液病移植科、儿科“借梯上楼”,成功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小儿脑瘫等高新技术,扩大了医院品牌效应。同时总医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战略协作关系,双方“联姻”促进了学科技术双提升,一大批惠及官兵的重大技术和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大动作引贤纳才,“大手笔”淬火锤炼。第二炮兵总医院把目光盯向名医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著名神经免疫学专家许贤豪、著名血液病专家艾辉胜等大牌专家为了感情、为了事业,义无返顾来到第二炮兵总医院,成为兴军强院的“名片”。该院通过配人建科、出国留学、设备引进等,由大牌专家领衔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等10多个一流学科诞生。硬件上去后,医务人员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为保障打赢加强技术创新,开展的反流病胃底折叠手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手术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享誉军内外,打造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技术品牌。
如今,从建院初期仅1项小有名气的技术递增到20多项在国内领先的尖端技术,品牌优势成为保障战场打赢的资本。患急性传播性脑脊髓膜炎的战士吴地福、患胆囊癌和胃癌的85岁退休干部宋振新,原本处于死亡线边缘,第二炮兵总医院凭借一流的技术使他们重获新生。
服务战斗力建设、满足官兵健康需求的这些重大举措,也带动了第二炮兵总医院整体水平跃升,成为了他们发展壮大的“引擎”。医院从成立时间最短、底子最薄、实力最弱的“小字辈”,成长为特色明显、实力不逊的“新星”:门诊接诊量从每天不足百人递增至如今5000余人次,床位从当初100张增加到现在1100张,医疗设备总值从建院初期的几百万元上升到如今的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