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新生儿黄疸不容忽视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责任编辑:马依
2016-04-29 09:53

医生简介:郑成中主任,罗莉漫副主任医师,解放军第306医院,儿科。

一个健康新生儿的降临能带给一个家庭无尽的希望和欢乐,但往往也伴随着许多的困惑和烦恼,“新生儿黄疸”就是困扰许多新生儿父母的最常见问题。

老百姓对新生儿黄疸的危害性的认识有诸多误区,经常听到老年人说,十个娃儿九个黄,不是病。医生在诊治新生儿黄疸时,遇到很多因家长不懂或偏见造成的麻烦,由此也带来了很多原本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可以避免的严重的终身神经系统后遗症。

特别提醒家长,千万不要忽视新生儿黄疸的危害。黄疸的根本原因是胆红素在体内堆积过多所致,皮肤黄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其实,看不到的体内各组织器官一样甚至更严重的被“染黄”,真正可怕的还不是被“染黄”,而是,胆红素有对神经系统组织有高度的亲和力和不可逆性损害,一旦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将不容易恢复。轻度的神经系统损害,临床上很难判断,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治疗就晚了,经常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脑瘫、弱智等)。

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一般没什么危害,后者病因复杂,不及时诊治,严重者可以致残致死,家长应高度重视。

新生儿早期,由于其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可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出现血清高、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称之为生理性黄疸。大多数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2—4周。生理性黄疸大多不需要特殊处理。除生理性黄疸外,如黄疸出现的时间过早、消退的时间过长、程度过高等,都应该视为病理性黄疸,应予以重视。

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1.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足月儿胆红素>220.6μmol/L(12.9mg/dl),早产儿>255μmol/L(15mg/dl);

3.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4.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

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者进行性加重,或者退而又现。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肝前性)、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低下(肝细胞性)和胆汁排出障碍(梗阻性、肝后性)三大类。按实验室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浓度的增高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如两者同时存在则称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ABO溶血、头皮血肿、感染以及窒息等,另外还有各种宫内感染、围产期病毒感染所致的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畸形、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等也可引起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红素脑病,为胆红素毒性所致的基底节和不同脑干核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除了典型的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还可引起其他形式的轻型神经系统损伤,可以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系统功能障碍,称为胆红素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反应低下、嗜睡、拒乳甚至惊厥,直至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也会遗留运动障碍、听力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和牙釉质发育异常等后遗症。

由于新生儿黄疸病因的不同,临床症状也纷繁复杂,有些情况即便专业的新生儿科医生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若是判断为病理性黄疸,最好能住院积极查找病因及对因对症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此法相当安全有效,一般没有危险;对于严重溶血性黄疸,换血疗法是治疗这类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酶诱导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抗感染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