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回到黄沙漫天的戈壁,因为这里留下过您的足迹
朱敏看上去很秀气,却如王越所说,是“子女班”里声名大噪的人物,因为那篇高影响因子论文,成为“专科生传奇”。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了她学习成才的故事。
马上毕业的朱敏,作为子女班定向生,要回到风沙茫茫的大西北。“我的父亲是扬州人,军校读的是位于北京的防化学院,毕业时自愿到新疆喀什,一呆数十年。”朱敏的母亲也是扬州人。出生在扬州的朱敏,很小就被随军的母亲带到喀什长大。
父辈的坚定和执著把一种信念传给了朱敏:要当兵,还要当个好兵。
2015年年初,当朱敏来到该校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张吉强教授面前,表明希望跟着他做研究时,带过许多学员开展科研活动的张吉强有些意外。此前,尚没有专科生主动提出做科研的要求。“没有先例并不代表不可能,没有人说我们专科生不可以搞科研。”朱敏相信,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自己都会勇敢去面对。张吉强被打动了,朱敏领到了第一项正式任务:翻译整理144篇英文文献。此时,恰逢进入大三实习期,除了上班、训练、吃饭、睡觉之外,朱敏平均每天挤出五六个小时,试图尽快完成任务。
大专学员没有要求英语过级,而她此前的英语功底又很薄弱。一个个医学名词令朱敏抓狂,但她不想放弃,上网搜、查字典、问学长……逐个把它们翻译成汉字,竭尽全力将语句翻译的更通顺、准确。刚开始,不到一页的文献摘录她需要翻译三四天。当她将自己撰写的论文《脑内REST/NRSF不仅是一种沉默抑制因子,也是一种活性保护因子》交给张吉强时,张吉强大吃一惊。
今年1月,朱敏通过“PubMed”(一个提供生物医学方面论文搜寻和摘要的免费引擎)检索到了自己的文章,那一瞬间,她几乎泪奔。在大家看来,最令人佩服的不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准,而是作为一名专科生,勇于去挑战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朱敏告诉我,她并不惧怕回到黄沙茫茫的戈壁,因为她的父辈在那里留下了足迹。今天她之所以敢于挑战自我,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当个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