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总医院欧阳学农:为癌病患者找回重生的希望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吴志 张文明 唐信强责任编辑:马依
2016-07-02 16:24

“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是依靠欧阳主任给予我的力量。他不但治疗我的疾病,还从精神上对我给予了鼓励。”临近“七·一”,已有21年“癌龄”的患者李娟(化名)又准时出现在癌友组成的文艺舞蹈队。殊不知,57岁的李娟先后患有乳腺癌、子宫癌,经历了三场大手术,数十次化疗、放疗。从最初万念俱灰到如今成为福州市癌症康复分会的舞蹈队队长,心怀感恩的李娟最常提起的就是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教授。

对患者有爱心、耐心、细心

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全军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欧阳学农主任的头上顶着很多光环,或许有不少患者正是看到了这些光环,才慕名找到欧阳学农看病。

但是在他自己看来,却不是这么回事。“沟通有时比药物更有效,一些细微的东西更能体现一个好医生的素养。”欧阳学农主任说。他将这些“细微”的东西总结为三心:爱心、耐心、细心。“爱心是要求医生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难处、痛苦,关爱他们;耐心着重体现在与病人的沟通上,尊重他们;细心则要求医生在诊治上抓住细微的线索来解决问题,对症施治。”

“欧阳学农主任对每个病人都态度温和,从不发脾气。”患者李娟感慨不已地说道:“欧阳主任毫不隐瞒的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每位患者,随时随地接受患者的电话咨询,还牵头举办癌症病友团体,如今正式会员有700多位,癌龄最长的已有30多年,5年生存率已接近80%。”

“抗癌就像红军过草地,一个人过草地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一群人过草地就不一样,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靠集体的力量就有机会走过去!”欧阳学农主任诠释说。2013年9月24日,“弘扬‘大医精神’、抵制不正之风”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欧阳学农主任作为福建省医师界唯一代表,和吴孟超院士、钟南山院士、黎介寿院士等60多位名医,被中国医师协会表彰为全国大医精神代表。

不强求“高难度”技术

微创外科、介入、基因治疗、光子刀、伽马刀、氩氦刀……临床上,如今各种治癌技术很新,也很昂贵。然而欧阳学农主任带领的肿瘤诊疗团队,每年收纳的住院病人7000多人次,平均每人次的费用仅约1万元。

“好的治疗不一定贵,贵的治疗也不一定好,关键是必须进行规范化治疗。”欧阳学农主任认为,对于新技术的排斥或滥用都不可取,关键在于是否“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效合理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活得久、活得好。

欧阳学农主任在接诊肿瘤患者的时候,总是先把治疗步骤、目标、效果给病人讲明。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他从来不“一刀切”,而是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家庭经济情况、患者的基因状况以及家属意愿等,把现代的新技术与化疗、放疗、传统的中医等结合起来,制定合理规范的个体化治疗。

家住三明市区的鼻咽癌晚期患者陈先生,常规治疗已无明显效果。在欧阳主任的建议下,他同意参加新药临床试验研究并获得免费提供的化疗。随后,该患者做完6个周期的治疗,肿瘤面积缩小了37%。

“有些晚期恶性癌症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新药临床试验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愈或提高疗效的机会。”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国家(肿瘤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欧阳学农将最新药物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先后牵头或参与国内外新药临床研究30多项,使近千名肿瘤患者从中受益。十年来,欧阳学农所承担的多项国际性药物临床研究中,从未发生特殊性不良事件。

搭建信息化“快车道”

挂号排队、就诊排队、检查排队、取药排队……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癌症患者排队等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如今,欧阳学农主任所带领的团队搭上信息化技术的“快车道”,改变了这种患者处处排队等候的状况。

早在2007年,欧阳学农主任就牵头启动福建省首个掌上电脑PDA无线查房系统,实现在病患床前查看病人的病历、体征信息、化验结果、拍片结果、医嘱、病史等情况。

如今,电子临床路径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按最佳临床医疗方案自动生成医嘱。改变了传统就医模式,使患者非就诊时间减少,还让患者对病情及治疗方案享有知情权,避免了开“大处方”和滥用药等问题。这番“伤筋动骨”的信息化大改革,目的只有一个:方便病人。

“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20年的坚守,换来的是欧阳学农主任牵头研发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捷报频传,成立了省内第一家肿瘤生物治疗病房,规范158项标准操作流程,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重大临床攻关项目、福建省自然基金就有十多项,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内很多研发空白,也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