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总医院李士芝:为真爱为患儿生命续航

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9-07 08:17

儿科护理少有惊心动魄的抢救,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儿科护士长李士芝为护理工作默默耕耘着、奉献着,看着患儿们痛苦哭闹的样子走来,再望着他们带着天真可爱的笑容回家,李士芝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敢于迎接挑战

2004年,火箭军总医院院儿科独立建科,李士芝接到了负责儿科护理组工作的通知,从外科护理转为儿科护理,对她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护理组的护士是新的,护士长如果也自认为不是专科,那儿科护理还怎么开展?一个孩子生病,几双眼睛盯着,几张嘴不停的催促着、埋怨着,看着家长焦急的目光,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她的心在颤抖,手也不听使唤,不说别的,儿科主要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液成了李士芝最大的心病,使她彻夜难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护理部领导的支持下,李士芝选派护士护理骨干到北京儿童医院专门进修静脉穿刺,但眼前的工作告诉她,绝不能等进修护士回来再开展工作。于是,她利用周六日带着护士到儿童医院病区内观摩、求教,上夜班的护士、下夜班的护士个个精神饱满,毫无怨言。建科初期的那段日子,李士芝每天下班不是回家,而是跑到儿童医院门诊输液区,观察如何固定患儿,如何寻找血管,观察进针角度,穿刺成功后如何固定针头。有句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觉累,自己挑来重千斤”,看人家静脉穿刺动作优美,成功率几乎100%,李士芝羡慕极了,但绝不能在孩子身上试验,更不能只停留在羡慕的层次。于是,李士芝到官园市场买来兔子,组织护士利用兔耳静脉练习穿刺技术,养兔子和扎兔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可爱一扫而光,护士们经常被兔爪挠一把、蹬一下,但她们不嫌脏臭、不觉麻烦,在实践中找感觉、找窍门,静脉穿刺技术显著提高,家长满意度也与日俱增。李士芝被评为“全军岗位练兵先进个人”。

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儿科护士长,李士芝清楚地知道,护士掌握了最基本的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儿科护理的需要。她抓住点滴时间自学了《儿科学》《儿科护理学》《儿科急救护理》,并在晨间教学中讲课、提问、考核。刚刚理顺头绪,新的问题便接踵而至。一天,儿科收治了一个误食药物的孩子,不是专科医院,儿科无洗胃机,护士迅速下胃管,用50毫升的注射器反复注入盐水,又抽出来,耗时长,家长急,孩子闹。李士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下班拿来科里现有的设备琢磨,终于利用吸痰器、输液器给孩子洗胃既省时又省力的实验成功了。接着,静脉输液、抽血一次完成首先在儿科开展,护士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儿科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科室,每天出入院人数多,转床次数多,医嘱变更多,护士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患儿对感受不能表达或表达不清,如何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配合治疗,同样成为护士工作的必修课程。于是,李士芝自学了《心理学》,考下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并言传身教每一名护士,交代护士一定要注意与患者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时机。对不配合护士工作,过分挑剔的家长,一定要耐心解释,消除误会。并经常对护士们讲,作为父母,没有人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母亲,李士芝非常理解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作为儿科医务人员,更要和家长好好沟通,照顾好孩子的身心。记得一次晨间交班时,一个腹泻的患儿,有些臀红,李士芝给患儿涂护臀霜,孩子此时孩子刚好大便,便了她一手,李士芝见孩子大便基本成型颜色转黄,说了一句:“我真幸运,抓了一把黄金”,此时的一句话,孩子的姥姥、奶奶脸上乐开了花,几天的忧愁烟消云散。

患儿“贴心妈妈”

儿科护理工作者要有慈母般胸怀,对待每一位患儿要体现出十二分的耐心和爱心,表现在一个眼神和一个微笑,在细节中见体贴,在细节中见真情。有一个3岁男孩来儿科输液,先在地上滚三圈,李士芝又哄又劝,孩子好容易安静下来,她扎止血带、消毒,刚要进针穿刺,猝不及防,孩子张嘴一口唾沫吐在李士芝脸上,她没有停下擦自己的脸,而是趁着孩子安静的间隙迅速进针、固定,调节滴速。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后才用纸巾悄悄的擦脸。孩子看李士芝既没发火也没给他“多扎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在李士芝离开病房时用低低的声音说了一句“谢谢阿姨”。此后几天,小男孩再没哭闹过,有点不舒服就叫喊着要到火箭军医院找李士芝阿姨。

一天,凌晨4点,手机一阵急促的铃声,抓起电话一听,护士说话的声音都变了,原来有对夫妻吵架,用刀误伤了四个月大的孩子,需要立即清创缝合,但必须先建立静脉通道,家长情绪激动,值班护士接到骨科的电话后,立即准备留置针等,可患儿刚抱进儿科,还没摸到孩子,孩子爸爸大声叫着“必须一针扎上,否则饶不了你”。李士芝接到护士电话后,立即套上外衣就往科里跑去。只见孩子父亲长发飘飘、怒目圆睁、指指点点,孩子母亲满嘴脏话,边哭边骂,孩子小腿上纱布渗着鲜红的血,李士芝深吸一口气,稍微镇定了一下,把孩子父亲叫到门外,表明自己的身份,她此时的目的,希望家长平静一下情绪,配合护士尽快给孩子建立静脉通道,争取尽早清创缝合,减少孩子的痛苦,孩子父亲没有言语,李士芝相信孩子的父亲已经明白自己说的话,立即让护士协助给孩子扎止血带,穿刺留置针,孩子的父亲站在床前一动不动的盯着李士芝的双手,孩子的妈妈嘴唇紧闭双手抓着输液椅,很快一系列动作迅速完成,孩子妈妈接过孩子泪流满面地跑向电梯,孩子爸爸点着头对李士芝说:“谢谢!谢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