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训练场上的“热射病”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余红亚责任编辑:胡骏
2016-09-07 08:26

作者简介:余红亚,解放军第306医院科训科,对外联络中心左天宇整理。

提到训练场,人们的眼前一定都会呈现出那敏捷、刚毅、勇猛的军人,会浮现出电影里那异常艰辛的训练;同样,看到热射病大家也一样会联想到马拉松长跑。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北京马拉松比赛全程赛至国奥村附近时,几位参赛者因体力透支,出现严重腹泻、高热、抽搐、意识障碍等热射病症状,经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力抢救、住院治疗,全部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那么,训练场上的“热射病”又是怎么回事呢?在这里,我们还是先从热射病谈起: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一般可分为两类,即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前者由暴露于高温环境造成,多发生于幼小、年长、有潜在疾病的人;而后者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高强度的体能作业造成,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多发生于健康青年人、夏季参训的官兵和运动员。

训练场上发生的热射病大多是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在2014年初夏的训练场上,某部男性青年于感冒(体温37.8℃)中参加5公里越野训练,在跑完4公里时突然步态不稳晕倒在地,意识丧失、呼吸表浅,卫生员现场紧急有效处理后送往医院,途中意识一度恢复,到达急诊时患者出现呕吐、抽搐、昏迷,经医院全力抢救、住院综合治疗40余天,患者转危为安。

三大易感因素

个体因素:①存在潜在疾病;②体能训练前48小时存在急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发热、呕吐、腹泻等;③脱水;④睡眠不足,体能训练前24小时存在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⑤超重,体重指数(BMI)大于25 kg/m2;⑥体能训练前2周内未在相同的热环境下进行适应性训练,这也是专业人士们所说的缺乏热习服训练;⑦低血钾。

环境因素:热射病发病与高温、高湿、无风这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训练场地热负荷过重、强烈的太阳直射等。

组织训练因素:训练计划与参训人员体能不相适应、不适当的训练与休息周期、补水不足。例如:未进行热适应性训练的官兵在炎热夏季实施5公里越野训练,是发生劳力型热射病的最主要原因。

上述易感因素的叠加,可增加热射病的严重程度,并与预后相关。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临床表现

训练场上出现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训练的官兵、运动员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忽感全身不适,发热、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反应迟钝,或忽然晕倒、抽搐、意识不清,可伴恶心、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出现说胡话、嗜睡和昏迷,皮肤干热、面色潮红或苍白,开始大汗、冷汗,继而无汗、心动过速、休克等。劳力型热射病还可伴有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故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凝血功能障碍等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即可出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

热射病有效治疗的三个关键点

早期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其有效治疗的三个关键点:一是迅速降低机体核心温度,这是热射病治疗的首要措施,其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二是血液净化;三是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现场快速降温及降温目标

降温目标:使核心体温在10至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降至38.5℃以下。

现场降温:①一旦发现热射病患者,应立即实施降温。迅速将患者由高热环境中转移至通风阴凉处, 并除去其身上所穿衣物开始快速降温,同时评估病情,如果可能应尽快测量体温。②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冰袋降温通常是将冰袋放置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的大血管区域。③采用扇风,利用加快蒸发、对流散热降温。④持续监测体温。如果可能,在降温的过程中需要每隔5至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以确定降温的有效性,并避免发生医源性低体温。⑤尽快转到医院进行治疗。

后送途中降温:①采用救护车后送途中,要打开车窗或打开车内空调,车内温度调节在20~24℃;②持续采用凉水擦拭患者全身;③静脉输液;④持续监测体温。

训练场上“热射病”的有效预防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部队在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演习不可避免。因此,对训练场上“热射病”的预防尤为重要。针对高温高湿的环境、训练强度过大和持续时间过长、热适应差、身体状况欠佳、睡眠不足、饮水不足等这些热射病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