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教师节,探寻第三军医大学累累硕果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6-09-09 09:06

“实践是关键”


教学评教评学活动。

课堂教学转型了,课堂质量提高了,学生不再为课本和考试所束缚,开始思考一些科学问题。

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又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式,推动“创新思维向科学实践转化”。学校鼓励有基础、有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提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让本科生提前体验创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

学校启动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导向、导学、导心”的作用,指导学员开展科学研究。基础部就有90余名本科生导师,每年指导100多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举办本科生暑期学校,对本科学员的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进行系统培养,为学员提供系统掌握前沿技术的学习平台;开设生理、生化、微生物、细胞等学科创新教育实验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种 “学科论坛”和“国际学术论坛”。

学校每年都有“奇思妙想”计划,有40个名额让学生自己报选题做创新活动。被选中的项目,学校会根据其价值投入5000到10000元的资金帮助学生做研究。这样的投入,,让学生成长得很快,有的学生本科期间就能做出研究生的项目。

“临床大夫+临床科学家”是学校对学员的培养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中,无处不体现着传承的精髓、彰显着创新的火花。如何把握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探索医学生教育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临床医学院黄河清教授说。

“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医院培养基础扎实的临床医生。”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陈卫军副教授说。

近年来,该教研室紧紧把握课程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解剖论坛和课外解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