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注意:厘清误区 科学服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林雪峰 汪学潮 本报特约记者 李祥辉责任编辑:马依
2016-10-13 02:29

人吃五谷杂粮,头痛脑热在所难免,谁都或多或少生过病、吃过药,但吃得对不对、科不科学,大有学问。近年来,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疗养九科对疗养员进行过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近七成官兵对于如何吃药都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服药时机不恰当、服药剂量较随意和服药方法不科学等方面。该科主任孙玉波介绍说,厘清误区、科学服药,对发挥药物疗效、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等毒副作用至关重要。

服药需择时 随意有风险

一些官兵得病后,对照医嘱或药物说明书的“一日三次”要求,习惯性地随着三餐在饭前或是饭后随意就吃了。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孙主任说,“一日两次”或是“一日三次”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两段或三段,每12小时或每8小时服药一次。

许多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只有选择最佳服药时机,才能够发挥最佳疗效。一是治疗贫血的含铁元素的药最好晚上19时服用,因为晚上血液中的铁含量较低,此时服用疗效最好。二是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所以睡前服用补钙药物可使钙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三是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好而持久,若在下午和晚上服用,则效果较差。四是晕车药如选择口服应在乘车前半小时或1小时服用,若选择膜剂,应在乘车前5-6小时贴于耳后,一次敷贴可用3天。五是止咳药不要睡前吃。由于一般止咳药都作用于止咳中枢,吃了止咳药,咳嗽止住了,但呼吸道的分泌物却不断增加,而机体在入睡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腔变窄,分泌物就可能堵塞呼吸,导致心脑和机体缺氧而引发危险。

剂量勿增减 多服会中毒

一些官兵性子急、害怕生病耽误训练和工作,特别是生病之初,自认为用“猛药”病情会好得快,于是便自作主张随意增加服药剂量;还有一些战友害怕药物的毒副作用就自行减少药物剂量。对此,孙主任介绍说,不管是增加或减少服药剂量都是不对的,多服可能中毒,少服会贻误病情,还会产生耐药性。因为药物在体内吸收、作用和代谢需要一个过程,药物在血液中需要达到并维持在治疗浓度以上,才能达到治病的作用,因此药效的发挥也需要一段时间。 

一些官兵因为忙或记性不好忘了吃药,下次服药时常常会把两次药合并为一次服用,这也是不对的。因服药间隔时间过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降到治疗浓度以下,会直接导致药物疗效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药物并为一次服用会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如果高于药物的治疗有效浓度时,疗效不再增加,反而会造成很多不良反应。那么,如果漏服药以后怎么办呢?正确的方法是,发现时间如果小于吃药间隔时间的一半,可以按量补服,接下来仍可以按照间隔时间服药;如果已超过服药间隔一半时间,则不必补服,只要下次按时吃药即可。

服用要科学 避免起冲突

一些战友存在用饮料或凉水或用少量水服药的问题。孙主任介绍说,这是不正确的,轻者会影响药物吸收,使疗效大打折扣,重者则会加重不良反应。服药期间适量饮水有利于药物吸收、代谢和排泄,防止药物造成肾损害。

相反,还有一些药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时不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治疗作用。常见的有胃黏膜保护剂和止咳糖浆服用后不能立即喝水。因为,胃黏膜保护剂多被制成混悬剂,进入胃后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这样胃黏膜才能免于胃酸侵蚀。如果喝水多了则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使保护膜变薄,或无法形成保护膜,从而失去治疗作用。止咳糖浆覆盖在发炎的咽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能减轻粘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从而缓解咳嗽。另一方面,止咳药吸收后直接发挥镇咳作用。若用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黏稠度,使粘附在黏膜上的糖浆减少,不能形成保护性“薄膜”,从而使止咳糖浆药效降低。如果感到口干,至少在服药半小时后再少量喝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