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中,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筛查方案明确规定,在确定肝癌高危对象,建立肝癌筛查队列的基础上,采用甲胎蛋白(AFP)+实时超声检查,每半年一次的方法进行筛查。应用这个方法,临床发现了一批无症状、无体征的小肝癌和亚临床肝癌,使我国肝癌防治研究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亦筛查出数目更多的异常人群,其中不乏肝癌癌前期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千万不要觉得目前排除肝癌就高枕无忧了。
肝癌早诊早治实施过程中,采用血清学、影像学检查所发现的各种异常状态不同于临床期肝癌。此外,作为肝癌高危对象的肝硬化患者,还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临床常见并发症。
血清学常见异常及处理
血清学异常主要有持续低AFP血症(低于400ug/L)、高异常凝血酶原(DCP)血症、高γ-谷氨酰胺转肽酶同工酶(GGT-Ⅱ)血症、高α-L-岩藻糖苷酶(AFU)血症,以及高转氨酶血症(AST、ALT)、高胆红素血症(TBI)、低蛋白血症(T/A)等。可分为急慢性肝功能损害和肝癌标记物阳性两大系列。
肝功能异常
各项肝功能检查中,常以转氨酶系列和胆红素系列反映急性肝损害。国内多见于病毒性肝炎,国外多见于酒精性肝病。在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中,似只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对上述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除常规予以护肝、降酶、退黄、提高机体免疫等治疗外,还应定期检测HBV-DNA,对其中HBV-DNA高病毒载量(≥105拷贝/毫升)患者,应予以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