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摄入比例高
世卫组织还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摄入游离糖的比例高得多,在丹麦、瑞典至少为当天摄取全部热量的12%,在葡萄牙甚至接近25%。这可能给儿童成长和成年后的健康造成灾难性后果,不只是肥胖,还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世卫组织建议,食品和饮料生产商在包装上注明含糖量,以帮助消费者作出更健康的选择。各国应限制向儿童推广含糖量高的食品或饮料广告。有专家则建议家长让孩子少吃糖或甜味食品,以免养成口味上的依赖。
无糖食物不代表“零糖分”
很多人从食品包装上看写着“无糖”两字就认为可以放心大胆去吃了。无糖真的不含糖分吗?其实,“无糖”是企业在商业宣传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只是代表这种食物“不含蔗糖”,而事实上可能含有其他种类的糖(如葡萄糖、麦芽糖)。从热量上看,蔗糖和葡萄糖差不多,都是约4卡/克。但它们在体内血糖释放的速度不同,葡萄糖和麦芽糖的释放速度快,按百分制葡萄糖算95分,蔗糖只有60分。
按照国家《预包装特殊膳食应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不是绝对没有的意思,而是要求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量不高于0.5克,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标上了“无糖”,那么它的糖含量只要不超过0.5克/100克就行。
市售鲜榨果汁也属高糖饮料
很多人出于健康考虑不喝碳酸饮料,但热衷于“鲜榨果汁”,殊不知,鲜榨果汗也属高糖饮料。这是因为市售鲜榨果汁往往并不是纯果汁,里面的糖并不少。即便是纯果汁,也会轻松喝进去大量糖分,比如一杯葡萄汁(250ml)就含有160千卡的热量,相当于半碗米饭,而完全没有吃水果和吃米饭时的饱感。澳大利亚营养学家在澳洲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不推荐国民消费添加精制糖和糖浆的各种甜饮料,包括碳酸饮料、甜味果汁饮料,以及加糖的维生素饮料、加糖的运动饮料、加糖的提神饮料和加糖的矿泉水。
支招——减少糖分摄入并不难
1.学会看食品标签。标签中,跟“糖”有关的各种名词还不少,除了最常见的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还有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标签上每种食物成分必须按含量多少排序。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排在成分中的前几名,就是含有“隐形糖”的食物,一定要适量摄取。
2.少喝甜饮料。在超市里,拿起一瓶饮料,上面标示的糖分都不少。在食品中加入蔗糖之后,并不增加食物的体积,但增加了食物的能量,因此含糖饮料在某些肥胖患者的发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喝软饮料、含糖咖啡和茶饮、柠檬汁等水果饮品。相反,试试美味的茶,或在水中加些桔皮或一片水果制成不含卡路里的饮料。如果每天要喝一杯红糖水或蜂蜜水,就最好远离其他甜食、甜饮料,饼干曲奇巧克力之类最好免掉。
3.选水果尽量选成熟度稍低的。这样的水果不但含糖少,且具有保健价值的营养成分更丰富。最好直接吃水果,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避免自制果蔬汁含糖过多。
4.焙烤食品尽量控制数量。自己制作面包饼干点心可能很有情调,但除非不加糖,否则也不能每天放开吃。
5.要知道并非甜的食物里才含糖。很多吃着无味,甚至酸的、咸的食物里,都可能有大量“隐形糖”,所以尽可能少吃白面包,少吃话梅等零食,减少番茄酱等调味酱的使用量。
看看它们的含糖量
津医院营养科主任胡若梅和同事曾根据饮料包装上营养成分表中的数据对多种饮料的含糖量进行估算,结果发现——
600毫升脉动 含糖28.8克
500毫升健力宝 含糖36.4克
500毫升王老吉 含糖41.5克
600毫升冰红茶 含糖58.2克
500毫升酸梅汤 含糖60克
500毫升冰糖雪梨 含糖6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