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一纸“协议单”带来的幸福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刘 磊 董良毅责任编辑:马依
2016-12-30 16:42

“甲方每年选派两批专家医疗队到乙方开展业务帮带,每次不少于3人,工作时间3个月;乙方每年选派4人到甲方进修学习,使其成为业务骨干……”在一次军地医院帮扶会议上,一份看上去泛黄褶皱的协议书引起了与会者广泛关注。协议的甲方是解放军202医院,乙方是青海省湟源县人民医院。

青海省湟源县属国家重点扶贫县,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落后。2001年,为改善西部地区人民医疗水平,解放军202医院与湟源县人民医院签订《军队医院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县医院协议书》。从此,湟源这个偏远的高原县城有了人民军医的身影。如今,这片土地上镌刻下一个个人民军医倾情服务高原群众的感人故事。

初冬时节,记者专门深入这两家医院,追踪一纸“协议单”如何让受援医院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从“瘸腿走路”到“两脚飞奔”,每一次“搀扶”带来的都是受援医院医疗水平的飞跃——

打造一家学科齐全的青海名院 

虽然已过去15年,但202医院首批医疗队队长、脑外科主任贾成武,回想起第一次帮扶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2001年8月,202医院派出第一支赴青海医疗队。就在军队医疗专家到达湟源县人民医院的第二天中午,一名因车祸受伤的病人被送到了医院。病人深度昏迷,情况十分危急。正当贾成武决定实施开颅手术时,医院领导投了反对票:“医院技术薄弱,建院至今从未开展过脑外伤手术,还是送到西宁市医院比较稳妥。”

“西宁市医院远在50公里之外,病人途中会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手术!”贾成武对这次开颅手术信心十足。他最终说服了医院领导,成功完成了该县有史以来第一例开颅手术。

“县医院能做开颅手术”的新闻,经西宁市和湟源县媒体报道后,当地群众奔走相告。此后15年,贾成武12次上高原指导开颅手术,并协助县人民医院建起神经外科,挽救了160余名病危患者的生命。湟源县历史上第一例开颅手术,后来被写进了《湟源县志》。

千难万难,迈开脚步就不难!2005年,微创手术在青海省只有西宁市几家大医院才能实施。202医院得知湟源县人民医院想开展微创腹腔镜手术时,当即派出肝胆外科副主任王斌前去帮扶。腹腔镜设备还没完全到位,王斌就开始为医护人员上课,直到大家熟练掌握为止。

补短板,填空白。15年来,202医院协助湟源县人民医院建起了神经外科、感染控制科等3个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13项,捐助和帮助引进医疗设备、药品252台(件),使湟源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领先于青海省同级医院。

医疗扶贫工作是一项打基础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输血”,更要能“造血”——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医疗队

谁能想到,当年刚入医院的“邓小胆”,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邓一刀”!提起自己的爱徒、湟源县独立实施脑外伤手术的“第一人”邓尔兴,202医院神经心胸外科主任赖杰宇一脸骄傲。

医疗队刚到医院帮扶那年,邓尔兴从西宁进修脑外科技术才回来,因实践少,不敢轻易动手术。那段时间,赖杰宇每次做手术,都让邓尔兴到现场观摩,手把手教他如何下刀。几次手术后,还让他主刀实践。没过多久,邓尔兴就采用先钻孔减压再开颅手术的办法,成功救治了一名11岁病危患者。

医疗扶贫工作是一项打基础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输血”,更要提高“造血”能力。为此,202医院把人才培养列为支援帮带的首位,他们通过与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结成对子,带出了一大批人才。

高原农牧区儿童和新生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202医院充分发挥全军优生优育技术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在手术、治疗、护理等方面给予技术培训,开展了宫外孕保守治疗、新式剖宫产、应用产程图观察产程进展等新业务,使县人民医院儿科一跃成为西宁市县级医院中最好的儿科。

202医院还不遗余力让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走下高原”,了解前沿知识,掌握新技术新业务。他们每年协调4名医生,免费到202医院进修学习,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想跟哪个专家学,就指定哪个专家带教。如今,前来进修的6人已走上科主任岗位。据悉,对口支援15年来,他们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和视频网络教学会诊等活动,培养学科带头人百余人,为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医疗队。

医疗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巡诊的脚步饱含着人民军医对当地群众的深情厚谊——

始终把百姓健康举过头顶

离开湟源县那天的场景,医疗队队员靳建亚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听说医疗队员要走,当地政府机关领导赶来了,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来了,附近乡亲也来了。雨中的送行队伍,从县人民医院办公楼一直排到院门口。150米长的路,3名专家整整走了半个多小时,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说到动情处,靳建亚揉揉湿润的眼睛,拿出村民送给他的哈达。

那一次,乌兰县村民李莹突发脑溢血住院,当地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情急之下,她的家人想到了202医院医疗队的专家,想请专家过来为李莹诊治。可是,乌兰县距离湟源县400多公里,要翻越两座海拔4500多米的高山才能到达。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猜测:医疗队专家会不会来?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得到消息后,本来有高原反应的靳建亚,愣是用丹参滴丸顶着、抱着氧气袋大口吸氧,经过7个半小时的颠簸赶到乌兰县。靳建亚顾不上休息,直奔病房。根据临床经验,他很快确定患者为脑干出血,经过紧急处理和治疗,患者第二天便恢复了意识,有了自主呼吸。患者家属捧着洁白的哈达流着泪说:“看到医疗队,我们就安心!”

“小病拖、大病扛”,曾是许多西部地区群众面对疾病困扰时的真实写照。为了让患者都看得上病,202医院党委将帮建范围从县人民医院拓展到乡镇卫生队,并与7个乡镇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为村民建立医疗档案,制订危重疑难患者医疗方案,使医疗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