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摄入取消上限了,真的可以放心吃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马依
2017-01-19 16:25

“坏胆固醇”升高是引起心梗、脑梗的关键因素

近30年,中国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是由血液胆固醇升高引起,数据显示,每两个去世的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心脑血管病引起。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使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将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危险的是,有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不稳定的斑块破裂会引起血栓栓塞,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短时间就可夺取生命。

膳食中的胆固醇并非是血液胆固醇的唯一来源

在血胆固醇中,有1/4是吃进去的,3/4是自身肝脏合成的。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肥肉、鸡蛋、内脏等动物性食物,通常胆固醇高的食物也会富含饱和脂肪酸。

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对补充身体必要的营养成分是有益的;但如大量无节制摄入,将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

大多数健康人具有维持血液胆固醇稳定的机制,但约有15%—25%的人群对膳食胆固醇敏感,也就是“维稳”能力较差,即饮食摄入/吸收胆固醇增多,会使体内血液总胆固醇显著升高,这群人要特别小心病从口入。

取消胆固醇摄入上限并不等于可以无节制的摄入

随着大量科学研究结果发现,每日300mg总胆固醇摄入量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不确定。因此美国、中国陆续取消每日300mg胆固醇摄入上限,但是指可以适当放宽,而非无节制、无限制摄入胆固醇。

随着人们膳食模式的改变,动物食品摄入增多,血胆固醇升高是不争的事实,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升高。因此,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膳食模式中,仍需强调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

(1)蛋类每天40—50克(大约一个鸡蛋的量),且吃鸡蛋不弃蛋黄;

(2)动物内脏含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建议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克(半两)左右;

(3)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动物油、肥肉),建议每天烹调油用植物油,摄入量为25—30克(半两)左右,畜禽肉类每周每人280—525克(一斤左右)。

居民膳食指南是指导健康群体和大众的科学建议,针对已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严格控制高胆固醇食物(脑花、动物内脏、蛋黄、蟹黄等)的摄入,血脂异常疾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天胆固醇<300毫克(约一个鸡蛋黄的量)。

早诊断、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往往是自身合成的胆固醇增多,或清除障碍所致。因此,这类患者除了控制膳食,还要服用适当的药物控制血胆固醇在理想水平。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坏胆固醇水平最强且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一线药物,大量研究已表明其长期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相关专业学会呼吁:

(1)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少油少盐,实现健康饮食。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运动、戒烟限酒。

(3)积极关注、定期监测胆固醇水平,了解自身心脑血管的健康状况;对膳食胆固醇敏感的人群和代谢障碍的人群,要严格控制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4)在生活方式管理的基础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遵医嘱、坚持药物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理想水平,使心脑血管健康长期获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