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伤病号,该如何“爱”你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陆军某工程维护团宣传股股长 任 宁责任编辑:柴潇
2017-03-02 04:04

“我在学修手机,正琢磨开家维修店,因为有政策优惠,开店不用交税,生活会越来越有奔头!”元宵节过后,退伍战士小陈的电话让我吁了一口气。

小陈是我当指导员时带的兵。那年,小陈在巡逻时不慎摔下山谷,导致第4节腰椎爆裂性骨折,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虽然手术比较成功,但医生说小陈以后可能下肢瘫痪。

在小陈治疗期间,连队一直派两名战士陪护,这给任务重、人员紧的连队带来不小压力,而且陪护的战士在外处于“脱管”状态,又增加了安全隐患。我每两周要去看望一次小陈,一是安抚小陈,二是做好陪护战士的教育。那段时间,我和连长心力交瘁,提心吊胆。

经过两年精心治疗,小陈奇迹般站了起来,只是双腿再也体会不到冷暖,感受不到疼痛。可令人心寒的是,尽管有《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等政策规定,但小陈退伍移交地方时仍遇到巨大阻力,最后滞留部队。

对于小陈的遭遇,战友们都抱以理解和同情。有一次,小陈哭着说:“我也不是想赖在部队,现在成了个废人,回到地方如果没有保障,往后该怎么活下去?”一席话说得大家眼泪汪汪,可谁又能帮到他呢?

所幸,团队工作组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跑了地方一个又一个部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为小陈争取到相应福利保障,铺好了返乡的“路”。小陈离营那天,他搂着我痛哭:“指导员,希望在你心里我永远是个好兵!”那一刻,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滚到嘴角边,有点苦,也有点涩。

(徐 杨整理) 

编辑部寻呼:

滞留伤病号有难处——由于相关政策落地难,一些伤残军人不敢走,怕回到地方成了“三不管”。部队想管有难处——滞留伤病号编制实力已不属于部队,后续工作牵扯部队大量精力。

关于滞留伤病号问题,尽管已有多项优抚政策,但随着社会发展,新情况不断出现,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处于政策“盲区”。希望推进顶层设计优化的同时,军地各部门主动作为、主动对接,做好“结合部”工作,既为部队卸下“包袱”,也让伤残军人走得安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