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麻醉科何静医生和妻子、儿子
“暖心工程”解决援外专家后顾之忧
2016年10月初,张志辉副教授回忆说,当时他作为中方医疗队员,正在为“联合救援-2016”中德卫勤实兵联合演习进行封闭集训。那时候他就已经接到通知,要他做好准备,在2017年前往非洲援助1年。
“中德军演已经封闭式集训近3个月,高强度的训练让我觉得比较疲惫了,本以为军演结束后可以休息几天,好好陪下家人。”张志辉说,当时第一反应是觉得时间很紧,军演结束后需要马上进行新任务的集训,几乎没有什么时间陪家人,还是有一些思想包袱。
与此同时,军医组的其他队员也都有类似困难,队伍中的翻译官李麒当时正在四川外语学院进行为期2年的全脱产进修,12月10日举行婚礼后才接到紧急通知,上面要抽调他补充进入援埃军医组的医疗队;放射科主治医师张久权连续数年在边疆边防地区帮带支援,刚回医院没多久,又要告别妻儿远赴非洲;口腔科的苏文强博士和麻醉科的何静博士都刚生了小孩……
为了能让军医们安心出征,陆军军医大学及其附属西南医院针对每名队员制定了“暖心工程”,专门组织人员上门走访慰问,了解队员的实际困难,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我们是医生,我们是战士,我们也是普通人。”正如张志辉所说,解决了后顾之忧,队员们可以更安心的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战斗”。
在执行援埃任务期间,后方不仅每逢重大节日都给军医组发来慰问电、进行远程视频交流,而且通过“暖心工程”给予了队员们及其家庭很多帮助。后方机关和队员所在科室在执行任务期间,安排专人与队员家中一一对接,以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出征战友安心、暖心、尽心。
医疗队员、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何静主治医师就很感动的说了一件对他特别重要的“大事”。
“2017年5月应该是我博士论文答辩截止日期,我持续了4年多的博士学业对于我今后的发展太重要了,而且前两年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和去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等各项军援任务,我已经延期毕业一年。”何静回忆说,快到毕业答辩季那段时间,他心里面一股焦躁之情在蔓延,总在想,难道又只有再次延期吗?总不能抛下任务回国,或者让国内评审专家来埃塞吧?
绝不能让战斗在一线的战士默默付出,又牺牲掉自身成长的机会。在获知何静这类在国外、边远藏区、海岛边疆执行帮带任务的医疗队队员“科研困难”后,西南医院党委特别组织召开了援外医疗队队员科研服务对接会,要求机关相关科室及时协调,帮助在外“战斗”的医疗队队员既完成好工作任务,又能兼顾好自己的科研工作。
在详细的调研和论证后,西南医院为外出执行任务人员建立了近10余项措施,如定期的科研信息推送及收集机制、科研“私人定制服务”措施、医疗队员所属科室主任负责制以及“一对一”科研工作帮扶机制等。
为了协助何静的博士答辩,他所在的手术麻醉科指派了一名研究生专门负责他博士课题以及答辩方面各项准备工作,协助他尽快了解到答辩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医院的专家教授、科研助理,还定期固定时间与何静进行科研活动视频连线,帮助他开展科研学术研究。
5月18日,为了何静答辩顺利进行,军医组还在驻地组织进行了一次论文预答辩,医疗队的专家教授们一起为他的答辩提建议。刘宏教授不仅主持了预答辩会,还就何静在预答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北京时间5月20日下午15点,而万里之外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则是上午10点,一场跨越万里的博士毕业答辩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军医组驻地同时进行,答辩人何静和评审专家组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进行现场问答。
虽然答辩双方远隔万里,但答辩还是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视频那头的何静对着屏幕侃侃而谈。视频这边,评审专家组几位教授认真听取着他的报告,并不时在论文上作批注。问答阶段,几位专家还分别对何静的研究提出问题,而他也现场给出解释和答复。最终,在评审专家组的商议后,答辩专家组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主任兼临床免疫实验室主任王兰兰教授宣布何静的博士毕业答辩通过。
回忆这段故事,何静再次感动的说:“谢谢我的导师、指导我的专家、给我帮助的同事们,医院的‘暖心工程’让我在埃塞期间感觉从来没有远离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