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长期吃安眠药,当心“宿醉”效应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莫鹏责任编辑:柴潇
2018-07-24 10:30

李大爷今年68岁了,晚上睡眠很差,必须吃片安定才能睡着,但是第二天起床后却昏昏沉沉,头昏脑胀,无法集中注意力,如同醉酒醒来一般,最开始李大爷并没有在意,以为是休息不好导致的,久而久之,这种症状并没有改善,李大爷来到了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这是安眠药的后遗效应,叫做“宿醉效应”,李大爷才恍然大悟,原来安眠药还有这样的不良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跟李大爷一样,都不同程度承受着失眠、睡不好带来的困扰,为了摆脱这种困扰,有很多失眠的人都会选择服药来入睡,通过药物诱导睡意,促进睡眠。这类药物在医学上叫做镇静催眠药,也常被称作安眠药或催眠药。

常用的安眠药有哪些?哪些易导致宿醉效应?

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教授介绍说,现代医学常用的安眠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分为长效(如地西泮)中效(如艾司唑仑)短效(如咪达唑仑)。老年人对长效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如地西泮(安定)敏感性高,代谢慢,容易发生宿醉效应,并增加认知功能损害、跌倒等风险,因此不建议在老年人中使用。

非苯二氮卓类应用较新,代表药物有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与苯二氮卓类相比,一般不产生成瘾、失眠反弹、戒断症状及宿醉反应等,其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吃了安眠药为何会出现宿醉效应?

宿醉效应实质上是药物的过度镇静作用,它与药物在体内清除的时间有关,也就是药物的半衰期。如果在晚上服用了一种半衰期长的安眠药(比如安定),或者过度服用安眠药,到第二天的时候药物在体内浓度仍然会较高,可出现头晕、困倦、疲乏和定向障碍,也就是所谓的“宿醉”效应。

服用安眠药,注意六要点

1、合理选用安眠药。失眠与心理、躯体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找到病因治疗才更安全有效。对单纯性失眠来说(少于1周),不严重最好不借助药物,多数情况随着应激事件过去,睡眠情况会明显改善。对于1周到3个月的短期失眠,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眠药,用药原则是实在睡不着了再起来吃和小剂量吃,若必需每晚吃,药量最好是只减不加。对于慢性失眠,大部分是由于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常见的引起失眠的疾病是焦虑、抑郁、甲亢等;常见的引起失眠的药物有降压药、利尿药、平喘药等。

2、避免禁忌症。睡眠呼吸暂停、重症肌无力、过敏患者禁用。呼吸功能不全,严重躯体疾病(肝肾功能损害)、饮酒、怀孕或哺乳期妇女慎用。

3、在临床医生指导下用药。安眠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避免出现过度服药现象。与其他药物合用时,警惕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与抗过敏药物或肌松药物合用,会使嗜睡、乏力、头晕等症状加重。

4、老年人要防止跌倒。尤其是长效安眠药,次日会出现乏力、头晕等醉酒效应,老年人服用后要特别注意,尽量在晚上10点前服药并入睡,第二天起床前先在床上坐一会再活动,持续服药不应超过4周。

5、长期服用安眠药的患者,尽量选择佐匹克隆、咪达唑仑等速效短效药物,这些药物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极少产生宿醉现象。

6、逐渐停药。长期使用安眠药,突然停药会出现焦虑、头痛、出汗等反应,所以不要马上停止用药,要遵医嘱逐渐停用或减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