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军装,一个老兵的人生名片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朱金平责任编辑:张曦晛2015-07-24 16:07

他是一个历经炮火硝烟洗礼的老兵,一生最大的癖好就是爱穿旧军装。那身洗得发白甚至带有补丁的绿色旧军装,不仅装扮着他的外表,更渗入到他的灵魂,成为他人生的一张名片。这个嗜好,无疑与他曾拥有的26年军旅生涯密切相关。

说起来,他还是个传奇性的人物,名闻老家十里八乡。

朝鲜战争爆发的1950年,江苏省南通县五接乡有个叫秦长燊的农家少年,还在方圆几十里内唯一的中学里读书。那时的乡村中学没有寄宿一说,他得用一双腿天天走10多里去上学,然后再走10多里路回家,风雨无阻。然而,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这个还不到18岁的小伙子离开家之后,就神秘地失踪了。

他是家里的长子,父母亲哭肿了双眼,到处打听这个儿子的下落,但他就是杳无音信。邻人们断定,这孩子肯定没了。于是,家人在老祖宗的坟堆旁,给他造了一个“衣冠冢”。清明时节,一家人跪在坟头哭哑了嗓子。

3年后的一天,南京军区一支部队从朝鲜战场撤了回来。他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走在苏北一座历史名城的大街上,引得一个个行人驻足观看。这时,从队伍中钻出一名年轻士兵,对站在路旁的一个汉子说:“叔叔,我是秦家的秦长燊啊,你还认识我吧?”被叫“叔叔”的汉子一怔:秦家的大儿子不是死了吗?就在他发蒙的时候,那个年轻的军人又追上队伍,像影子一样远去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家乡,秦家人既欣喜万分,又半信半疑。终于有一天,当他穿着崭新的军装出现在父母面前时,全家人喜泪纵横……

至于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表现到底怎么样,从未有人听他“吹”过。只是面对一张从战场带回的男扮女装的照片,他总是得意地说,那是他在战地文艺宣传队演出时拍的剧照。

随部队转换了许多个地方和许多个工作岗位之后,他终于在1975年9月带着许多荣誉离开军营转业回到故乡。但作为一个当时18级的军官,他却被分配在一家粮站当发货员。那时,粮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吃国家饭”的,很多人还是挺羡慕他。

虽然人离开了部队,但他身上没有离开过军装。只要有人到粮站缴粮、买粮或换粮时,总会见到一个身穿绿色旧军装的精壮男人,在粮堆里爬来爬去检查质量。谁缴的公粮不合格,在他那儿别想过关。

那时的粮站工作人员有点小特权:谁想用麦子、玉米换点大米,可以找他们开点“后门”。他也有这个特权,但他决不轻易使用。一天,他的老姐姐的公公,背着一小袋元麦大老远来找他想“开后门”换点大米,他盯着老人家看了半天,最后从嘴里吐出这么句话:“谁让你来的?我这里不开后门!”老人扫兴地回家不久,他妻子就受命从自己家里拎出米袋送过去了。但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因家里有病人来粮站换大米,他却毫不犹豫把自己的那点指标给她换了。由于他善做好事的名声越传越远,人们在粮站遇到什么难事,都会找他这个穿旧军装的“雷锋”帮忙,他总是来者不拒。

1980年,他被提拔到另一个粮站当了副站长。这个粮站人不多,也不少,大家平时都在一起吃饭。但分管伙食的他对大家在吃上管得很严,谁也别想捞集体的好处。因此,有个别职工总想找机会给他搞点恶作剧。他天生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饺子,最不爱吃的蔬菜是香菜。而且,他对香菜特别敏感,只要一闻到那味,就会离得远远的。于是,一到站里包饺子的时候,有职工就悄悄往饺子馅里放点香菜,弄得他常常哭笑不得。但站里所有人都从心里喜欢他这个一心为公、不谋半点私利的转业军人。

1987年,年届55岁的他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上级粮食局来人找他谈话,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自己是个老兵、老党员,这么些年享受国家恩惠,也没有做多大的贡献。趁现在身体还硬朗,想为粮站养猪当个饲养员。这可是苦差事,粮站过去从没有人主动要求干这活。放着清闲的日子不过,他的这个愿望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站里领导理解他的品性,支持他养猪。很快,他仅用1000多元就为粮站建起了14间猪舍。从此,他把所有精力放在养猪上。为了养好猪,他自学了科学养猪和猪病防治方面的知识。在母猪产崽或生猪得病的时候,他总是日夜守候在猪舍里,精心伺候。为了节约粮食,他除了利用粮站空地大量种植山芋、萝卜做饲料外,还在大夏天里常常一人跳到河里捞水草,把猪养得肥肥的。在这个期间,他把自己从部队带回的几件旧军装和几双胶鞋全都穿烂了。3年时间里,他为粮站养猪407头,创净利润数万元。于是,《南通日报》刊发了一条消息《18级的军转干部秦长燊甘当猪倌》。1990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领奖时,他仍然穿着一身旧军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