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兵奶奶”情暖军营

来源:国防报作者:钟 敏 本报特约通讯员 蒋 斌责任编辑:张兆国2015-08-31 10:07

她被社区居民称为“爱兵奶奶”。2015年3月1日去世之前,86岁的她仍担任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吊桥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一职。在她出殡那天,千余名市民和部队官兵代表冒着早春的严寒赶来,含泪为她送行。

从1994年与武警常州支队12中队结缘,21年来,她为兵服务的真情温暖着青春的军营,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拥军之歌”。

她叫许巧珍,社区居民眼中值得信赖的“许书记”,子弟兵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许奶奶”。

如今,许巧珍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由她和子弟兵们共同谱写的军民鱼水深情,却始终在人们心中激荡。

难忘初次结缘

许巧珍在上世纪50年代被选为全国劳模,两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那时,抗美援朝战斗正酣,拥军、爱兵的情愫,也由此深深扎根在许巧珍心里。

而真正与子弟兵结缘,还是从1994年她担任钟楼区东头村居委会主任开始。那一年,常州正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地处市中心的东头村是老城区,脏乱差现象严重。但是,大部分居民年事已高,无力清理这些垃圾。情急之下,许巧珍想到了与东头村一墙之隔的武警常州支队12中队。

12中队是一支全员、全日训练的机动中队。多年来,他们参与了江苏省内所有重大任务的安全防卫工作。尽管训练繁忙,但得知东头村居民的难处后,中队第二天就派出 70名战士来到东头村,扫楼道、除杂草、清死角,忙了整整两天,运出了几十板车垃圾,这让东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看着年轻官兵汗流浃背的样子,许巧珍既感激,又心疼。她把居委会成员召集到一起,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和平年代虽然不打仗了,但保家卫国的重担一点没减轻。别的不说,咱们老百姓有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子弟兵,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也要表表自己的心意。”大伙儿一致商定,以后每逢重要节日,都带着居民去隔壁的警营里慰问,让不能回家过节的年轻战士感受家的温暖。

说到做到。从此之后,许巧珍每年都要带着居民去警营慰问,且一般都选在端午节、八一建军节或老兵退伍这样的日子。21年来,这一活动从未间断。

总是真情回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年来,12中队的战士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里的许多官兵都熟悉许奶奶。

10多年前,12中队的驻地迁到了远离东头村的城西地区后,东头村居委会也变成东头村社区、后来又合并成吊桥路社区。虽然“近邻”变成“远亲”,但许巧珍的拥军情未减分毫,她说:“搬到哪里他们都在保家卫国,我们有现在的安定生活,绝不能忘了子弟兵。”

2008年1月底,常州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道路交通受到极大影响,而当年的退伍兵恰恰在这几天返乡。战士们特别遗憾地想,年近八旬的许奶奶这次不会来了吧?没想到的是,在约定的日子,许巧珍和居民拎着大包小包,如约出现在了大伙儿面前。大家这才知道,为了不迟到,老人整整提前了两个小时出发,到警营时整个鞋袜都被冰冷的雪水浸湿了。退伍的老兵们流下了不舍的眼泪。

这个支队很多战士回到家乡后,一直珍藏着许巧珍送的拖鞋,将鞋子与军装、军被一样视作从军生涯的珍贵纪念。

拥军之树常青

“可爱的子弟兵保卫国家很不容易,我愿意尽我的一点微薄之力!”这是许巧珍尝尝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让拥军之树常绿,她还动员居民和与社区结对的机关、学校、企业一起来拥军。在许巧珍的带动下,东头村成为钟楼区,乃至常州市双拥工作的一个标杆。

每年端午节,为了包好“拥军粽”,东头村的韦仁娣和社区居民都想法设法做好。到军营慰问,他们要用掉近30斤粽叶、80斤左右的大米。心灵手巧的韦仁娣会提前采购好优质粽叶,很多居民也会将自家冰箱腾出空间来,共同储藏这些粽叶。到了包粽子的日子,更是二三十人齐上阵,在韦仁娣的指导下,一两个钟头就能包好600余只粽子。

许巧珍还发动那些有知识、有专长的居民加入到拥军队伍中来。她还请来了退休的大学心理学教师章姚姚,多次深入营区为新兵们开展心理讲座,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0年,在与武警12中队指导员交谈中,细心的许巧珍得知,每当老兵退伍时,退伍战士都要请假往返市区购买常州大麻糕、萝卜干、梳篦等常州特产,带回家乡孝敬父母、馈赠亲朋。随后,许巧珍马上与常州马糕店的刘总、区委宣传部、区农林局等结对单位领导联系,并得到这些结对单位的响应。从此以后,退伍老兵都是带着常州土特产高高兴兴地回家。

在许巧珍的带领下,东头村拥军爱兵蔚然成风。许书记走了,但是她在常州播下的“双拥之树”,依然茂盛常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