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世华:被炸断左腿的戍边村支书

来源:中国双拥网作者:柯穴责任编辑:李文慧
2017-07-05 18:32

探寻村支书毕世华戍边富民的闪光足迹

6.7公里的边界线,他甘冒流弹危险守护国家主权;9年的巡边路,他穿烂了40多双胶鞋,记录了30多万字;7个临边自然村,他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长到近8000元……

早春的滇西边陲,万山皆绿,地处中缅边境的红岩村刷布厂自然村,一幢幢别墅式的安居房簇新亮丽,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对于幸福生活的笑容。5年来,这个原本落后的边境小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倍多,村民都过上了好生活。村民都说:“这都是村支书、村主任毕世华的功劳!”

勇冒流弹守护国家主权

红岩村地处国门一线,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形势复杂。去年1月3日下午,解放军某部官兵到边境地区核查有关情况时,请熟悉边界情况的外事界务员毕世华带路。当行至某号界桩附近我国境内的一条小路时,毕世华不幸踩中当面因战事埋到我方一侧的地雷。

“当时我也在队伍里,地雷爆炸后,他的左腿膝盖以下被当场炸断,担心我们踩到地雷,毕世华阻止我们上前救护,自己忍痛撕下身上的衬衫包扎伤口。”回忆当时的情况,红岩村刷布厂三组村民李太平仍震撼于毕世华的冷静和坚强。经抢救,命虽保住了,但左腿膝盖以下变成了假肢,右腿膝盖髌骨少了一半。

2009年8月,境外爆发军事冲突,边民大量涌入镇康县躲避战火。毕世华就开着自己的皮卡车赶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了30面五星红旗,冒着被流弹和炮弹击中的危险,带领村干部和民兵在边境便道和界线不明显的地方都插上了五星红旗,宣示着中国的主权和神圣边界。2015年2月9日,境外再次爆发军事冲突,毕世华又积极配合边防部队和党委政府,发动村里党员干部和民兵在全县边境一线全部插上五星红旗。

万绿丛中一点红,巍然屹立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犹如一道坚固的城墙,守护着国土。毕世华在边境插五星红旗的行为对及时稳定边境管理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临沧军分区领导说:“毕世华国防意识强,热爱国家,尽职尽责,是我们的骄傲!”

不改初心倾力巡边护边

117号至121号界桩,5个号8个桩,6.7公里的国境线。从2007年被外事部门聘请为外事界务员,毕世华负责巡查这段边境线上管控任务。

“我从小就生活在边境,当界务员是我的愿望。守好了边界,就守好了家。”当时毕世华还担任着红岩村村支书、村主任,他常常早出晚归,让妻子左建芬担心不已,“有时山里信号不好,电话打不通。只有他到家了,我这颗心才踏实下来。”

“这一段边境线全部在崇山峻岭之中,许多地方只有崎岖陡峭的小路,过去走路巡查边境线一次要两天时间,后来有些地区通了公路,巡查一次也要一整天时间。”毕世华说,在忙于村务工作的同时,雨季他每个月要去巡查界桩四五次,旱季每个月至少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向外事部门报告。6.7公里的边境线他每年要走几十个来回,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巡查时常被山雨淋透、荆棘刺伤。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2007年被外事部门聘为界务管理员以来,毕世华走遍了边境上的每一寸土地、蹚过了每条河流。9年里,他穿烂了40多双胶鞋,记录了30多万字。

2007年6月,毕世华协助组织农户投工投劳3000多人次,为117号至118号界桩小鹿场界河修筑了一道长90多米的护堤。担任外事界务员以来,毕世华先后制止过牧行为120多起,处理过伐行为7起、过耕问题4起,受到双方边民的信赖。缅方边民说,让毕世华有机会一定到他们寨子转一转,他们要用最好的酒招待这位“毕界桩”。

兴边富边模范带头在前

“我是村里最早种植咖啡的人,我信任毕支书,敢跟着他尝试新产业。”在红岩村三组村民龙卫强家里,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家新建了200平方米住宅楼,还购买了拖拉机,下一步生活也将更红火。

红岩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最低1000米,最高1900米,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坝区发展甘蔗,山区发展核桃,城郊培育三产,在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口。”上任不久,毕世华和村委会班子成员讨论后,开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良方。

产业发展之初,村民抵触情绪较大。“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于是,毕世华带领党员建起了560亩的甘蔗示范种植基地,并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每亩甘蔗比种玉米增收1000多元。第二年,村民们纷纷找到毕世华,要求帮助他们改造低产田地、修建蔗区道路,发展甘蔗产业的积极性迅速高涨。到2011年,全村种植甘蔗26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甘蔗专业村,人均经济纯收入超过6000元。

为使产业发展惠及每一户村民,毕世华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抓,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10户至15户为一个合作联的方式,把全村835户组建为59个产业合作联,由党员或致富带头人任联长,实行生产互助、信息互助、资金互助、和谐互助,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蔬菜专业村、甘蔗专业村、核桃专业村,建起了甘蔗基地4660亩、核桃基地11800亩和全县最大的蔬菜大棚基地,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毕世华受伤后经历了8次手术,被炸断的左腿换上了假肢,右腿用支架固定,每天要在家人搀扶下进行拄拐适应训练,可他还在思考如何发展村里的产业。他说:“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作为人大代表,我要继续为边疆的发展贡献余热。”

作为村支书,毕世华把贫穷落后边境村变成富裕村;作为界务员,他用汗水和鲜血抒写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先后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评为“云岭楷模”,被临沧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旱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临沧人物,在守家卫国之路上踏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云南省双拥办供稿,作者:柯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