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丨曾文龙:从放牛娃到无形战场守望者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马嘉隆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8-05 12:49:38

凌晨5点,海拔44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一支任务分队走出宿营地,背着40斤重的设备向一座荒山发起挑战……

高原的天气变化莫测,温差可达35℃左右,队员们顶着烈日,克服狂风、暴雨、冰雹的轮番考验,手脚并用地在陡峭的山路上缓慢前进。

带队的正是曾文龙,类似的攀爬,他已经历上百次。

登上山顶后,曾文龙裹紧棉大衣,撕开一袋泡椒凤爪。为了御寒,他特意把里面的泡椒都挑出来吃了,可实在是太冷了,他的嘴已经冻得毫无感觉……

这些年,他的行程超10万余公里,足迹踏遍西部边境一线最高、最远、最艰苦的点位。

常人眼里,负责联合作战保障的工程师多是在后方运筹帷幄,而曾文龙军旅生涯的近半时光却是与荒原“同行”。

许多年以前,曾文龙从未想过人生会与高原长夜相伴;许多年以后,曾文龙也从未后悔高原上的日日夜夜……

曾文龙在高原上行军途中吸氧休息。摄影:吴哲锋

一定干点有价值的事儿出来

1992年,四川中江的一个小村庄里,一手牵牛、一手拿书的曾文龙坚定了走出山村的梦想。小学6年,曾文龙养大了3头牛,攒够了自己未来的学费。

“我要上大学,去大城市。”

高考前,从小在黄继光故乡长大的他郑重地对家人说:“我要上军校,不仅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圆了我的从军梦”。

当时,海湾战争中出现的信息作战新变化一度引起热议,曾文龙对这一全新领域充满兴趣,那年,他考上原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成为电子对抗专业的一名学员。

毕业分配时,曾经向往都市繁华的曾文龙犹豫过、纠结过。由于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曾文龙可以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也可以去全军知名的科研院所,但高中时就已入党的他,主动递交了赴边申请书,“军人生而为打仗,当兵就要上战场,我志愿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后来,曾文龙虽未能常驻边关,却也扎根于基层部队,写在赴边申请书里的铿锵誓言深深融入他的军旅。

“信息化联合作战中,谁能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谁就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战争主动。”于曾文龙而言,执电磁之干戈,守无形之防线,在联合作战条件下遂行电子对抗保障,既是孩提时的梦想、青年时的兴趣,又能与军队的打赢需求契合在一起,每天都干劲十足。

曾文龙是战友们公认的“拼命三郎”,他不断刷新着所在单位“三个最”的记录——

上高原次数最多。为了完成任务,他多次爬上海拔5300多米的雪山,也曾在毒虫肆虐的热带丛林蹲守3个星期。

加班时间最长。科研攻关时,曾文龙往往一连几周吃住都在办公室,不获全胜不罢休。

在高原上待得最久。最近一次去高原执行保障任务,曾文龙连续在高原值守460余天。

他的桌上常泡着一杯浓茶,身后备着氧气瓶,实在扛不住了,就喝上一口浓茶,吸上几口氧气。

看着那个戴着氧气面罩坚持工作的憔悴身影,有战友问曾文龙为什么要这么拼,他说,“这些年部队的培养让我从一个放牛娃走到今天,穿着这身军装,拿着国家的工资,总得对得起自己的使命吧!”

使命,听着宏大,却并不遥远。曾文龙对去年的纳卡冲突印象深刻,这场战争中,无人化智能化武器正式投入战场,以此窥测未来战争,以电子对抗为代表的新质作战能力必将成为打开制胜之门的新钥匙。“时不我待,未来已来,谁先掌握谁就能把握制胜先机。”

我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

曾文龙,可谓年少成名。早在还是上尉时,他就已作为原成都军区的评委代表参加全军成果评审会议。这些年,每逢重大演训任务,曾文龙从未缺席,他采集的数据、整编的成果获评全军特等成果1项、一等成果9项、二等成果6项,多项成果还填补了全军空白,为联战联胜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众多荣誉,曾文龙常常归功于自己的团队:“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2016年,军队编制体制改革拉开巨幕,西部战区某保障队组建成立,曾文龙被任命为该保障队的业务室主任。

彼时,业务室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在完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将这个新组建的集体,打造成服务保障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拳头力量?

从无到有,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而曾文龙就喜欢做有挑战的事儿,搞科研如此,带队伍亦是如此。“完成一件新工作的成就感,比做完一百件熟悉的事都要强烈。”

曾文龙参加联合作战演练。摄影:吴哲锋

业务室官兵相继报到后,在第一次工作研究会上,为了凝心聚力,曾文龙对全体官兵说,“你们以我为标准就行,我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

那段时间,曾文龙领着战友们起早摸黑,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一项项攻关。在曾文龙的以身作则下,业务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

针对业务室成立之初专业骨干紧缺的问题,曾文龙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每年至少带一个徒弟。

参谋吴哲锋是曾文龙带过的众多徒弟之一,他始终忘不了自己到业务室的第一天。在和吴哲锋谈心时,曾文龙突然问他:“你有自行车吗?”吴哲锋被问懵了,曾文龙随后递过一把钥匙,解释说:“我们营区到宿舍有3公里,加班太晚会赶不上回去的班车,今天开始你就可以加班了,晚上骑我车回去。”

吴哲锋没想过来单位报到的第一天就要加班,更没想到的是,这并非室主任特意给自己准备的“下马威”,而是团队成员们的日常状态。那段时间,曾文龙特意让吴哲锋把办公桌搬到自己对面,白天手把手传工作经验,晚上“开小灶”强化专业知识,每逢大项任务都给他“压担子”。通过“面对面”的帮带,吴哲锋半年后就成长为业务骨干。

曾文龙对战士的培养也十分用心,为他们逐一规划“成长路线图”。战士陈杨入伍后就一直跟在曾文龙身边,曾文龙不仅详细为他讲解专业知识,还经常派他参加大项任务,2年后,陈杨就能独当一面。如今,单位每年的新兵专业训练都由陈杨一手操办。

这些年,曾文龙培养帮带的13名业务骨干全部获得联指中心值班资格,6人受军委、战区表彰,3人进入战区专业骨干“人才池”,2人荣立三等功。

曾文龙(左一)指导业务骨干采集数据。摄影:杨鹏

身以许国,亦不负卿

在工作中,曾文龙是一个很拼的“直男”;而回到家庭,曾文龙却是一枚心细入微的暖男。

去年七夕,远在雪域高原执行任务的曾文龙特意提前在网上为妻子杜娟订了一束玫瑰。这些年,每逢适合送花的节日,曾文龙总是会为妻子精心准备一束花;每逢执行任务,只要有信号,曾文龙向妻子“早请示晚汇报”如吃饭喝水一般自然。

2002年3月23日,是曾文龙和杜娟相识相知的日子。从此,他们约定,每个月的23号,都是独属于他们的甜蜜纪念日,有一些温馨的小仪式。

结婚前,曾文龙与妻子约定,嫁给军人必然意味着生活中少了许多风花雪月的长久陪伴。而杜娟的回应,则是毅然辞掉了在深圳干得有声有色的工作,和他在同一座城市从头再来。

虽是同在一座城市,但曾文龙一年中有近半时间都在高原执行任务,即使不出差,忙起来也经常吃住都在办公室。回想起来,他和妻子恍如进行着一段“异地恋”。2016年,杜娟第二次怀孕期间,每天晚上都必须等曾文龙回家才能睡着,而那段时间正值改革的关键时期,曾文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但无论多晚,曾文龙都要赶回去陪妻子,再早起赶回单位,来回通勤要近两个小时,自己每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曾文龙也想过要多陪陪妻子孩子,在一次去高原执行任务后,他很认真地和杜娟说,“我以后再也不出去了,就在家陪你。”杜娟笑了笑,一个字都没信!果然,没过多久,当紧急任务来临时,曾文龙主动请战,一去又是一年多。

前年春节,曾文龙一家的“年夜饭”有些特殊。由于杜娟年三十值班,曾文龙大年初一值班,一家人只能提前团聚。察觉到儿子的一丝小失望,曾文龙把他抱到腿上,解释说:“爸爸是人民解放军,妈妈是人民警察,凡是职业里带‘人民’二字的,总是免不了要牺牲奉献。”

以身许国难许卿,曾文龙一直特别感激这些年妻子对自己的无条件支持。从抚养孩子到赡养父母,杜娟总是能让曾文龙放心地忙工作。“这么多年,如果没有老婆的支持,我很难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干点事业出来。”

懵懂时,曾文龙想让家人到大城市过上好日子;军校毕业,他想凭自身所学在部队建功立业;而立之年,他憋着口气,一定要把单位的电子对抗能力搞上来;年愈不惑,已和自己的团队走在业内前列的曾文龙,依然将目光紧紧盯着新质作战领域的更前沿,在无形战场上继续冲锋……

家,国,责任,使命,从当年田间地头牵着牛读书的孩子,到如今在无形战场上奋力开拓的强军先锋,曾文龙一腔热血,不懈前行,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