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群众周玉兵心系子弟兵——
十八载送菜,难舍拥军情
■董笑然 黄博文
“于队长,家里种的新鲜蔬菜一直想给咱们中队送过来,但最近实在是忙得走不开,周末可以让战士外出的时候给捎回去。”“太谢谢您啦,周叔,一直想着我们!”8月上旬,武警安庆支队太湖中队中队长于金洋接到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群众周玉兵的电话,心头一暖。这位被官兵们亲切称为“周叔”的六旬老人,已默默为中队输送自家菜园的时令果蔬18载。
于金洋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周玉兵时的情景。那是2023年的一个清晨,值班员突然在对讲机里报告:“中队长,中队长,周叔又给我们送菜来了。”刚调到该中队的于金洋很纳闷:“周叔”是谁?送菜是怎么回事?等他带着满脑子的问号赶到营区门口时,只看到地上放着几麻袋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白萝卜。对“周叔”的初次印象,便是监控画面中那个疾步离去的身影……
后来,于金洋和战士们聊天得知,这位“周叔”名叫周玉兵,是太湖县政府的一名退休公务员。周玉兵的儿子周家俊2006年入伍到武警某部,是其所在村组——新仓镇同兴村新屋组1976年以来第一个当兵的人。2007年,周玉兵参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军属进军营”双拥共建活动时,看到太湖中队官兵刻苦训练的样子,不禁想起了自己在外当兵的儿子,内心深受触动。思来想去,他决心要为部队做点事。自此以后,家中三亩菜地种着时令果蔬的周玉兵,成了该中队的“编外司务长”。
刚开始,该中队几次婉拒周玉兵送菜。后来,周玉兵索性先把菜送到中队门口,返回的路上再给中队打个电话知会一声。时间一久,该中队的官兵们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位隔三岔五给大家送水果蔬菜的神秘“周叔”。
那年除夕,周玉兵和老伴包了80多个包子,再次悄悄送到营门口。官兵们看到后,热情邀请老两口一起共度佳节。饭桌上,周玉兵望着眼前一个个和自家孩子一般大的战士,眼眶湿润了:“孩子离家当兵,哪个爹娘不心疼?知道你们现在伙食好,可我总忍不住想给你们送点东西来。”
后来,周玉兵得知营区里有一块刚刚开垦的菜地,官兵们缺乏种植经验,想种点菜却不得要领。于是,周玉兵又成了“农技指导员”。在他的耐心指导帮助下,官兵们慢慢也吃上了自己种的新鲜蔬菜。炎炎夏日,周玉兵看到官兵在烈日下苦训,身上晒得脱皮,心里不是滋味。每到这时候,周玉兵就备好亲手熬制的降温凉茶送到中队。
18年光阴荏苒,那条从自家菜园通往营区的送菜路,周玉兵走得执着而坚定。从四季不断的时令果蔬,再到盛夏的消暑凉茶,这份情谊,源于一位军属对“兵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更是革命老区群众对人民子弟兵自发的关心爱护。“我从小在太湖边长大,78年前刘畈乡百姓为刘邓大军凑出救命粮的故事在我们这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周玉兵言语真挚,“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太湖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赤诚从未改变。只要我还有把子力气,还能种些水果蔬菜,我就会一直给他们送下去。”
浩渺太湖,从不缺拥军故事: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协调,为交通不便的太湖中队开通“八一”公交专线,设立营区快递点;县图书馆送书入军营,致力为该中队打造“书香军营”,每季度更新书目、定期组织读书会;县双拥办连续多年开办军人子女暑期托管班,解决军人子女暑期看护难的问题。
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场双向奔赴。近年来,太湖中队多次参与驻地抗洪抢险任务,常态提供便民服务。同时,他们还将太湖县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设为官兵红色教育基地,先后培养了3名红色讲解员,开展义务讲解工作,用子弟兵的视角讲好太湖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