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的办公室,一个满墙的书柜格外醒目。《中国气象百科全书》和《21世纪业务化海洋学》两本不同学科的专业书籍,在这里相遇。
其实,相遇的不仅仅是两本厚厚的书,在这位数值天气预报领域资深专家心中串起的,更是气象与海洋两个维度的预报使命。
潜心钻研 锻造胜战利剑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瞄准什么;国家痛在哪里,我们就要打通哪里。”在每年的新学员见面交流会上,张卫民都会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青春的双眸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青春的面庞却很少知道这句话背后是多少人走过的艰难时光。
1989年,硕士毕业的张卫民加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数值天气预报团队,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触数值预报。那时,这个年轻人或许不曾想到,他与数值预报的缘分竟会持续三十多年。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从古至今,气象始终是战场环境中最为复杂多变的核心要素,尤其现代武器越精良,对气象条件越敏感。
“气象预报得准不准,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深知这一点的张卫民,循着科研为战的方向,扎根数值预报研究领域。
起步之初,国内外参考材料少得可怜,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预测未来有多难,张卫民感受到了艰辛。
为了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气象保障胜战重器,他不断学习专业资料、反复研读国外文献、虚心求教专家。加班是常态,遇到难题时“白加黑”更是家常便饭。
那时正逢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出国大潮,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陆续出国求学,张卫民也收到了不少单位的橄榄枝,可都被他一一婉拒。他坦言:“我要为我军的气象保障服务终生。”
三十年为国争口气,三十年为军铸利剑。从“天有不测风云”到“天上风云可测”,张卫民始终把自主可控作为创新之本,带领团队勇毅前行,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的多个数值预报系统已在保障单位推广应用,为联合胜战提供了重要环境保障。
初心不改 守护碧海蓝天
许多业务单位都知道张卫民是数值天气预报相关系统的总设计师,但很少有人知道起步阶段的张卫民也是跨行的新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在气象领域深扎多年的他毅然改变了研究方向。面对当时缺乏大气与海洋耦合的预报困境,张卫民将目光投向了海气耦合预报保障中的薄弱环节。
“没有海洋知识,就去学习海洋相关知识。”那时候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张卫民虚心向海洋领域专家请教,谦逊本色从未改变。
代码一行接着一行敲,系统一代接着一代做......一次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突破背后,是砥砺奋斗心,是铮铮报国志。
三十余年,张卫民将全部热爱与无限忠诚献给大气海洋数值预报事业;三十余年,他所在的团队攻克难关,推动我军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取得了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极大提升。
“关乎战争的事,耽搁不得”“保障准一点,战场就多一分胜算”......心怀大我,孜孜求索,张卫民始终前行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
春风化雨 培育一流人才
在团队成员心中,张老师“既严肃,又温情”。
“张老师虽然平时很严肃,但在跟我们讲问题的时候非常耐心细致。”如今已是团队骨干的余意是张卫民的学生。让他感受深刻的是,无论是做学生还是成为同事,无论是留在团队工作还是在其他领域深钻,只要是求教技术问题,平时不爱讲话的张卫民就瞬间变了一个人。
其实,张卫民在团队中早已是出了名的“技术迷”。出差路上讲技术,行李箱里除了一套军装都是资料,就连吃早餐的时候都要和大家聊一聊最新看到的文献。在大家眼中,张卫民似乎有无限的精力和热情,像个“火车头”一样带领团队朝前发展。
“视网膜脱落手术期间,张老师多次来医院看望我”“有次大家一起加班到半夜,张老师拿着蛋糕就进来了,真没想到百忙之中老师还能记得我的生日”.....在日常生活中,张卫民对学生充满温情与关怀,如老父亲一般,默默守护着每一个人。
在他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上,来自各年级的毕业生合影和学生的来信是他最“骄傲”的成果。每次有人走进办公室,他都会笑着介绍照片中的青春面庞。
如今,张卫民培养了60多名研究生,他们遍布在天南海北各战区军兵种的业务保障部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下午时分,阳光透过窗玻璃洒在张卫民办公桌上,照亮了学生们寄来的飞机和舰船纪念模型,也照亮了气象与海洋耦合的未来研究之路。
作者丨记者邹菲、周舟,通讯员张照星、韩雪
摄影丨令狐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