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8年带兵笔记的启发 善于从“认知差异”上找原因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徐雯 张志伟 李改文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3-07-19 07:22:14

善于从“认知差异”上找原因

■解放军报记者 徐雯 通讯员 张志伟 李改文

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某中队指导员郑杰,从担任排长那一天起,就开始写带兵笔记,至今已有8年。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影响构建良好内部关系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带兵人与战士之间的“认知差异”。本期“基层有约”,我们就请郑指导员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对一线带兵人有所启发。

主持人:徐雯

主持人:你这8年来一直坚持写带兵笔记,主要记了些什么?

郑杰:我刚担任排长时,对基层工作不够熟悉,又迫切想要和大家打成一片,于是慢慢养成了这个习惯。起初大部分写的是战士的性格、特点、爱好之类的内容,后来加上了带兵感悟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得,里面有经验有教训,有方法有思考,从中可以看到官兵的成长和单位的发展变化。

主持人:关于密切官兵关系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

郑杰:算不上什么经验,更多的是一些思考吧。我觉得,当下影响官兵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认知差异”。由于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官兵们在获取外界信息上的“不对称”,几乎不存在了,有的战士甚至比干部们知道得更多。但恰恰因为这样,官兵们对于同样一件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看法,往往很难说谁对谁错,更多的是出发点不同而已。

现在,新生代官兵见多识广、自我意识强,尤其是新兵,习惯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或者看待部队,所以相较而言,他们与带兵人之间更容易产生“认知差异”。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及时纠正战士们的思想偏差。

主持人:可以具体展开说说吗?

郑杰:听起来确实有点抽象,举例说明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战士平时买一些零食饮料与战友们分享。在这些战士看来,这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果战友不接受,就会思前想后,感觉别人对他有意见。但从带兵人的角度看,这事其实挺复杂的,除了纪律规矩外,他们会考虑更多:今天喝了这个战士买的可乐,明天另外一个战士再送雪碧我接不接受?不接受会不会显得厚此薄彼?接受了会不会树立不良导向……这么看,就不是单纯的人际交往问题了,但有些战士会认为带兵人“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比如叠被子。这是部队的老传统。在带兵人看来,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是每一个战士走好军旅路的重要一步,有助于磨炼心性、培养作风。但很多刚进军营的新兵对此不理解。我们中队的大学生士兵曹衡就是这样,他总觉得叠被子就是浪费时间,还说部队磨炼心性、培养作风的方法有很多,为啥非得对着被子用劲。老兵们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叠被子蕴含的道理。

再比如手机使用管理,很多年轻官兵感到不适应。我仔细观察过,战士们领取手机后,有的同志确实在与家人联系,处理一些事情,但有很多同志就是看看新闻、刷刷视频、打打游戏,对手机并没有多么急切的需求。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抱怨,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弄懂部队为啥限制使用智能手机。

这三个例子反映的都是“认知差异”问题。也就是说,部分战士对于部队的特殊性理解不深、认识不够,总拿社会上的做法简单套用。作为一线带兵人,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认知,让他们明白部队是干什么的,为啥强调“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只要从认知上解决问题,很多由管理工作引发的官兵关系紧张就会自然消解。

主持人:由于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官兵们又多了一个社交圈——微信朋友圈,这也是观察内部关系的一个窗口。很多带兵人喜欢通过朋友圈了解官兵们的思想动态,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郑杰:我刚当指导员时,因为急于“立威”,导致大家都不太敢与我亲近。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看不到二级上士袁争光的微信朋友圈,以为被他拉黑了,心里既不解又生气。后来才知道,这只是误会,因为袁争光压根就没开通朋友圈权限。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在带兵笔记里专门写了很长一段。大意是,微信朋友圈本来就是个人空间,有的人喜欢记录生活,有的人喜欢晒晒心情;有的人希望被所有人看到,有的人却习惯“仅自己可见”,这都是无可非议的。带兵人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切莫过于敏感、无限放大。

必须承认,现在有些青年官兵“边界感”越来越强,往往把训练、工作、生活、娱乐分得很清。执行任务,大家团结一心、共同行动,没有问题;但任务完成后,尤其到了个人支配时间,个别战士就喜欢独处、自己做自己的事。这不能简单用“不合群”“有个性”定义他们。怎么看待这部分战士,要不要归正他们的行为方式,是摆在带兵人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一些青年官兵自我意识强,习惯从个人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很多一线带兵人为此感到困扰。您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吗?

郑杰:当然有。我们中队原来有个大学生士兵想选晋警士,中队党支部按程序作了推荐,但因为名额有限,他最终未能如愿。结果公布没多久,大队领导就打电话询问此次警士选晋是不是经得起检验,我赶忙解释所有程序都合法合规。事后了解到,原来是这名战士在大队领导意见箱里留言,怀疑“警士选晋有猫腻”。

当前,基层民主渠道非常畅通,很多单位领导还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鼓励战士随时反映问题。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在无形中传递了一个信息:凡事领导重视就好办。于是,很多战士一遇到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就越级向上反映,领导一个电话打给连队主官质问怎么回事,连队主官经常有口难辩。

须知,办任何一件事,或者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一个过程,中间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但许多战士对此并不清楚,有的还以为基层这一级不作为、慢作为,导致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我想,这也是“认知差异”造成的结果。

我的看法是,战士不要动不动就越级反映问题,还是要立足本级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建议组织向上报告。同时,基层一级要做好政务公开和信息通报,及时告诉官兵工作进展和遇到的困难,争取大家的理解。

主持人:听得出来,“认知差异”确实影响内部关系,该怎么消除这种差异呢?

郑杰:“人心齐,泰山移。”构建良好的内部关系不是靠哪一个人、哪一级就能做到的,每一名官兵都必须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要消除“认知差异”,首先得感知到这种差异,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其次,对症下药、靶向施治,抓好军队根本职能教育、军队使命任务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一点,希望带兵人对于战士们提出的各种“为什么”要耐心解答,不能以“部队就这样,别问那么多”等说辞去敷衍塞责。总之,不要让“认知差异”发展成为影响内部关系的一道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