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名枪 “亲密接触”:中国制造列席

——从轻武器博物馆走进历史的纵深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贾敏责任编辑:贾敏
2016-05-18 17:30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昔日的战场硝烟散尽。然而,当步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轻武器博物馆时,历史老人的叹息又会在耳边悄然掠过。从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到二战时期毙敌于一夕的步枪、冲锋枪,再到如今的高科技反恐武器,每一件轻武器背后都隐藏着一幕汇聚着残酷与温情的“历史大戏”。

走进轻武器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浮雕:形似95步枪的造型,枪口处站立一只和平鸽。浮雕墙上位于四个方位的中国传统神兽图腾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镇守四方、保卫家国。这一看似“矛盾体”的组合以“轻武器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悄然“叩开”了这座珍藏着古今中外数千年军事宝藏之库的大门。

博物馆浮雕

“轻武器博物馆目前开放展区面积6000余平米,馆藏国内外主流轻武器600余件,图片400余幅。涵盖范围包括冷兵器、热兵器、现代兵器,以及未来轻武器。”轻武器博物馆李馆长说。这座博物馆不仅珍藏着各个时期的著名轻武器实物,以及轻武器发明者的照片与生平,还埋藏着被历史尘封的战争之中的“家国情仇”。

中华瑰宝:绝对劣势下的全民族抗战精神

走进轻武器展厅,轻武器文物、雕塑、油画、幻影成像等技术的运用,带领笔者穿越时空,回到了一个又一个璀璨年代。中华民族在战争年代之中的勇气、顽强抗战的精神与战争智慧在九转回廊之中熠熠生辉。

这座占地数千平米博物馆的亮点之一是一把九五式步枪。这是我国第一批设计完成并大批量装备的小口径步枪。这一步枪穷尽了设计者的心血,其定型跨越了20余年的时间。“这是我国轻武器从仿制研发阶段跨入自主研发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解说员告诉笔者。

驻足位于世界轻武器展厅入口的冷兵器时代展区,威武的刀器先声夺人。“五百名中国战士夜战喜峰口时使用的就是这种兵器,它帮助中国军队歼灭了日本敌寇6000余人,成为抗战时期中华名族抵御外辱的象征之一。”场馆解说人员刘艳红娓娓道来。享誉国内外的“大刀进行曲”的灵感也来自于这场战役。夜战喜峰口是一场强与弱的对决,同时也是一段血与泪交织的历史。

左数第四把军刀即为“夜战喜峰口”时使用的兵器

1933年3月9日,日军攻占喜峰口。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旅长赵登禹仔细分析形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以夜袭的方式反击日军。喜峰口战役大刀队于是便组织起500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分头摸进各村敌营。骄横的日寇做梦也没想到29军会来偷袭,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队的勇士们怀着报国雪耻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官兵正做着美梦,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特别是109旅旅长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下火线,亲自率领大刀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手刃日寇60余人,缴获大炮18门。

在夜战喜峰口战役中,男儿的血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二一七团九连战士匍匐近敌,力握敌机枪而出。墙孔小,枪身粗,本不能出,但在死难战友面前,一位战士怒火填膺,国耻民恨集于一身,尽力一拉,墙倒枪出,不顾双手被枪管烤得骨焦肉烂,反枪毙敌,扫清前进道路,保证了中国军队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大公报》特派记者在前线看到:“中国军队虽遭受敌人之强烈炮火,亦不稍退。……中国军队用手榴弹投掷较远之敌人,较近者则挥大刀砍杀,杀声震天,血光满地。”

冷兵器展厅中另一个引人瞩目的兵器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武器。“根据历史考究,十八般武艺为历史流传,而十八般兵器则为戏说。”讲解员告诉笔者,十八般兵器泛指中国不同朝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兵器。随着历史、地域、流派的不同,其种类和形状也不尽相同,因而衍生出了传奇般的“十八般兵器”。

图为十八般兵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