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生:委托全家生命于革命

来源:《铁军》杂志作者:赵东云责任编辑:柳晨
2017-07-09 11:54

北撤落虎口忠贞为国酬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但是,国民党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向抗日根据地步步进逼。为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同意撤出皖中、江南等八块根据地。

吕惠生由于病体虚弱,不能从陆路随军北撤,经组织决定从长江水路撤离。9月的一个傍晚,吕惠生与妻子沈自芳带着三个子女登上了停泊在姚王庙渡口的一艘木船,同船的还有一些伤员、医务人员。上船前,吕惠生伫立江边,眺望这熟悉而亲切的山山水水,瞩目江堤之侧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良田沃土,他的心犹如激荡的江水,久久难以平静。

数日后,当船行至西梁山附近江面时,突然遭遇伪无为县长胡振纲部下的拦截和盘查,吕惠生不幸被捕。

吕晓晴回忆说,父亲被捕后,被关押在芜湖,起初,父亲用的是化名,敌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母亲还能见到父亲,后来,敌人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就被单独关押起来。

在中共党组织的营救下,敌人释放了吕惠生的妻子和子女,但把吕惠生转到南京继续监禁。在关押期间,敌人对吕惠生软硬兼施,妄图劝降,但吕惠生不屈不挠,坚决斗争。他曾对诱降者誓言:“人当争取最后人格,洪承畴降清只是一念之差,我若陷于不幸,决不做洪承畴!”在狱中,他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在敌人面前不要屈服;他还利用机会对看守他的下层士兵做革命宣传工作。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对吕惠生下毒手。

牺牲前,吕惠生曾作了一首遗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由于是战争时期,国民党又是秘密杀害,因此吕惠生牺牲的消息直到1946年4月才传到新四军七师。原皖中行署副主任、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张恺帆含悲赋诗,他以“执手唏嘘肝胆赤,丹心照耀海天红”之句来形容吕惠生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七师政委曾希圣盛赞吕惠生“举起了皖江民主旗帜,创造了皖江政绩的鸿猷,是皖江人民的领袖”。

江南解放后,中共皖北区党委和皖北行署经多方努力,最终寻找到了吕惠生烈士的遗骸。1949年10月,皖北行署特派一艘小火轮接运烈士遗骸,烈士子女吕晓晴、吕其明随船同往。当载着烈士遗骸的轮船到达无为时,出城迎灵的群众不计其数。无为县人民政府将烈士安葬于县城绣溪公园内,供皖江人民世代瞻仰凭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