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可能是现在朋友圈中最火爆的新闻——
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
这一重大政策制度出台是全军官兵乃至社会盼望已久的,标志着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表明军队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那么,什么是文职人员?
文职人员,是在军队编制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非现役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文职人员依法享有国家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文职人员的大量使用是现代军队的通行做法,世界主要国家军队普遍重视使用文职人员,在精简现役员额的同时,大量编配文职人员从事专业性事务性基础性工作,壮大整体军事实力,有的数量规模达到现役员额的一半以上。
有美国高官说过,如果没有文职人员,美军的作战、训练与战备就无法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仅支援陆军作战的文职人员就多达185万人。美军上至国防部部长、副部长,下至军队院校和科研单位领导、教员、研究人员,都可由文职人员担任。

我军的文职人员制度建立于2005年,此前经历了职员制度、文职干部制度2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我军开始招聘文职人员,先后有2万余名社会优秀人才,选择了到军队这个大熔炉里追逐他们的“诗和远方”。
正如前几年广泛传唱的《文职人员之歌》里唱的那样,“虽然身上不穿军装,同样也是军中之星,虽然手中不拿钢枪,也是那无畏的士兵……”十多年来,文职人员队伍在关注中成长,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也要看到,对于底蕴深厚的人民军队而言,文职人员尚属探索中的新生事物。此前,我军文职人员在数量规模、专业化水平、职业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
习主席深刻指出,文职人员是现代军队的重要人力资源,要建立统一的文职人员制度。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颁布实施,是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统一的文职人员制度的重要基础法规,是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成果。
“重要举措”、“重要基础法规”、“重大创新成果”,用这样三个词来定位,充分说明此次政策制度改革,对优化我军力量结构、提高军事人力资源质量效益、延揽社会优秀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一流的军事人才队伍支撑——
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军队组织形态和技术构成深刻变化,作战指挥和建设管理岗位分工越来越细,对军事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军仍有很多现役官兵编配在许多不参与一线作战行动的岗位上,影响着部队建设质量和备战打仗的水平。

“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上周,习主席在视察军委联指中心时,再一次对军队提出了“把备战打仗能力搞上去”的要求。
按照《条例》的规定,改革后文职人员将承担起日益繁重的军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源管理、勤务保障等使命任务,大批的现役人员可以从这些岗位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提高军事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标准和专业水平,从整体上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

开创强军伟业,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很少有人知道,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是美国海军的一名文职人员。一战期间,他为美国潜艇部队发明39种装备器材,获得了海军部颁发的“特殊勋章”。
在德军各级装备技术部门近2万名文职人员中,有8000多名技术专家或高级技术专家,精心维护着各类装备和器材的性能。
人才聚,则事业兴。世界强国军队都注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知识精英、技术精英、管理精英为军队建设服务。我军处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此前,根据岗位交流需要以及服役年龄限制,现役军人很难在一个岗位长期工作;地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因受军队编制制约,也难以进入部队工作。
此次的调整改革,在社会公开招考的选拔模式上,增加了直接引进、现役军人转改的渠道,更是作出了对引进保留军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可以采取特殊措施的规定。
此外,条例还从更清晰的职业路径、更规范的教育管理、更具比较优势的待遇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政策调整,为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军营、献身国防、报效国家搭建了拴心留人的稳定平台、开辟了美好前景。
这些调整改革,能够更好打破军地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扩大选才范围、提高选才质量,着力推进军地人才融合发展,有利于把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到强军事业中来,形成大国防人才格局。

可以预见,随着军队文职人员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他们也将在与现役军人的同频共振中,唱响强军兴军“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