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月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贺逸舒 朱柏妍 发布:2021-12-08 06:22:50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那群追月亮的人

■宋星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深空探测任务轨道专家组组长刘勇举头望月的时候,想的却不是故乡,而是如何才能让探测器更省燃料地抵达月球。追着头顶这轮明月,他在中国航天之路上跋涉了20多年。

仰望星空,中国人究竟能看多远?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立项之前,我们的飞行器最远的测控距离是8万公里。嫦娥一号作为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次实践,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38万公里的距离。

从8万公里到38万公里,这中间,是空间与时间的考验,是理论与经验的突破。

嫦娥一号任务,重在测控、难在测控。为了使轨道计算和控制更精确,刘勇从基础的时空坐标框架做起,每天几乎都“钉”在电脑前,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夜。有一次工作到凌晨3点,出门发现机房的大门早就锁了,他索性又返回机房继续工作。

刘勇有个外号叫“大师”,因为他每次投入工作时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师修炼内功一样专注。百炼成钢,才有了嫦娥一号与月球的“深情相拥”。

在刘勇和他的团队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时,嫦娥一号也为另一个年轻人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他叫张宽,现在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的工程师。嫦娥四号任务中,他操控玉兔二号探寻着月背的奥秘;在嫦娥五号任务中,他和团队密切配合,共同护送嫦娥五号“采土”归来。

那一年,嫦娥一号任务的成功,点燃了张宽的航天梦想。已经获得中科大硕博连读免试资格的他,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被分到一个专业相距较远的保障岗位,没能如愿到任务一线去操控航天器。3年时间,张宽拿出了创新成果,把看似不起眼的保障工作做到极致,把平凡的工作做到非凡。他用努力一步步缩小着与梦想的距离。

月光如水的夜里,总有一群年轻的身影在追着月亮。

嫦娥五号任务中,一个“90后”女调度“火了”。她叫鲍硕,以“北京”为代号。在她的高效指挥协调下,一条条关键指令从发令岗飞向遥远的太空。嫦娥五号复杂的测控任务,大胆地交给了这样一群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人。

“我是北京”是鲍硕最常说的四个字。这四个字意味着认可与信任,也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每一条发往月球的指令,只需几秒就能到达,一旦出现错误就没有机会更改,特别是一些事关探测器安全的关键指令,必须一次成功,百发百中。”

当别人夸赞鲍硕2000余条指令、近万句调度语无一错漏时,她却说:“嫦娥四号任务时我是个新人,看着前辈们为了航天器的安全忘我奋斗时,我明白了什么叫‘探月精神’。这种精神,是支撑着我不畏挑战、超越自我的力量之源。靠着这种力量,我们终将攀上梦想之巅!”

1 2

责任编辑:刘秋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