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箭”伞降兵——
用青春为“伞标”着色
■聂极鸿

“响箭”女兵在进行伞降训练。 闫星星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伞降训练全面展开。叠伞、地面定型、吊环着陆、模拟跳台……训练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特战队员正在为能翱翔蓝天做最后冲刺,在他们胸前,翅膀与降落伞组合的标志引起了笔者注意。
据三营营长于志学介绍,这个翅膀与降落伞组合的标志就是“伞标”,只有真正跳过伞的特战队员才能拥有,而“伞标”的颜色表示跳伞等级:白底黑边为新手,黄底黑边为骨干,黄底红边为教员。每个特战队员都想拥有一枚属于自己的“伞标”,而每枚“伞标”也记录了他们青春拼搏的足迹。
伞降模拟塔训练,模拟队员跳出机舱门、在空中进行滑行,是伞训的重要环节。
年轻队员陈子豪第一次参加伞训。“怕吗?”伞降教员张鹏扶着背上装具的陈子豪走近离地15米的机舱门。
“不怕!”陈子豪毅然的回答,可他抖动不停的双腿却出卖了他。
三分钟后,“一、二……”陈子豪在教员指令中往前走了两步。“三”字刚一出口,“妈呀!”陈子豪没有应声跳下,反而迅速退回了三步,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软在地。
“跨不出这一步,就永远也跳不了伞。”看着陈子豪拉着栏杆杵在机舱门口不停地犹豫,张鹏语重心长地说。
陈子豪点点头,却依然没动,张鹏决定“帮”他一把,抓起陈子豪往外跳,出舱一瞬间,陈子豪双眼紧闭,张牙舞爪地乱抓,训练的离机动作全抛脑后,直到平稳落地,这才回过神来。
出舱后,看着陈子豪兴奋地抱着装具小跑回来,张鹏问道,“还怕吗?”
“嘿嘿!”陈子豪挠挠脑袋,“不怕了!”
自此,陈子豪训练越来越刻苦,一个月后,他成功从800米高空纵身一跃,伴随着一朵洁白的伞花从天而降,他终于拥有了属于他的白底黑边“伞标”。
伞训会获得独有的“伞标”,但也可能留下抹不掉的疤痕。
马荣是女子特战连的一名黄标伞训骨干。在一次高空开双伞课目训练时,遭遇风速突变,地面指挥员及时通知队员,可以不开备用伞。然而,为给下一步训练打好基础,马荣决定在着陆前抖开备用伞。却因为风大,双伞着陆时把她拖倒在地,后脑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送医院后,诊断为枕骨骨折、轻微脑震荡。头部缝合手术愈合后,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
这段经历,马荣从未向家人提起。后来,她休假探亲,妈妈给她梳头时发现了伤疤,才得知女儿有这么危险的经历,心疼得直掉泪。马荣却不以为然: “身上不脱几层皮、留几块疤,还配当特种兵?”
如今,新一年度的伞降训练正在进行,训练场上尽是特战队员拼搏和专注的身影,他们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努力和坚持为自己的“伞标”着色,为自己的梦想续写新的篇章。
这里的青春不迷茫
■刘国杰
曾经一部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声。迷茫,是当下许多青年都存在的心理状态,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常常不知何去何从,不知路在何方。然而,在军营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的青春有热血,有担当,有情怀,有梦想,但绝对没有迷茫。
边关大漠,他们像界碑一样钉在边境线上;雪山哨所,他们用忠诚坚守镌刻海拔高度;万里海疆,他们劈波斩浪砥砺深蓝名片;空天之上,他们振翅翱翔为中国梦强军梦日夜巡航。在日常训练中,他们穿着同样颜色的军装,却在拼搏奋斗中,将自己的人生过得五彩斑斓。
黄埔军校有一副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言下之意就是穿上了军装,就要和富贵荣华一刀两断。既然选择了军旅之路,就意味着牺牲奉献。在战争年代,军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在和平年代,子弟兵戍边守疆、备战训练,即便身处艰苦地区亦甘之如饴。而特种部队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更是异常艰险。作为战场上的杀手锏,他们在必要时刻力挽狂澜,甚至是为国捐躯,以换取决定性的胜利。支撑他们坚守的信念,恰是那一份家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唐朝诗人李贺只活了27岁,却有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从军报国志;陆游在临终之际都不忘国家存亡,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少年周恩来心系国家安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奋起抗敌,宁死不屈。
时下正值夏秋季征兵预热期,适龄青年们应当多关注、了解征兵政策要求,踊跃投身绿色方阵。与其在人生的岔道上踌躇迷茫,不如从军报国,在军营里锻炼成长。只有当代年轻人都强化忧患意识、牢树国防观念,我们的国防战线才会更加巩固,我们也才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倘若有敌来犯,必将迅疾地给予对方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