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天地>>正文

求索:用“新常态”讲好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曲延涛责任编辑:姜紫微2015-01-16 08:24

求索:用“新常态”讲好故事

——中国军网“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南海纪行”系列报道的前前后后

■本报记者 曲延涛

中国军网“南海纪行”系列专题部分网页截图

中国军网“南海纪行”系列专题部分网页截图

中国军网“南海纪行”系列专题部分网页截图 图片合成:贺金龙

 

7天采写7篇主稿,7天发布7个专题,7个专题各具特色,中国军网这次“蛮拼的”;

从手机客户端HTML5页面、视频短片、原创MV到微信产品,网络新创作一个接一个,真是令人期待的节奏;

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一道味厚料足的新年大餐,为这样的“任性”点赞……

这是今年1月初中国军网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南海纪行”系列报道之后,一些网友的留言和跟帖。感动之余,中国军网“南海纪行”报道组的记者和编辑们在思考:“这组系列报道对今后的网络新闻宣传有什么启迪?接下来我们该怎样讲好行进中国的精彩故事?”

从一个士兵看一支军队,从一个小故事看一个大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故事而是发现——

到故事的源头去

南海,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海洋,也是一片波谲云诡的海洋。此前,已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过坚守在保卫祖国海洋权益最前线的南海舰队官兵。中国军网再次走进南海舰队进行网络专题报道,如何才能讲出与众不同的故事?

从雷州半岛到海南岛,从南沙守备部队到海军陆战队,从一座座军港到一艘艘战舰,中国军网“南海纪行”采访组兵分多路,与南海舰队官兵深入接触和交谈,被很多崭新的现象和精彩的故事深深感染:

元旦前夜,记者踏访湛江某军港,发现号称“十里军港”的码头静悄悄、空荡荡,印象中临近佳节战舰停泊得满满当当的景观不见了,水兵们张灯结彩欢度佳节的热闹气氛也不见了。“今夜,战舰都到哪儿去了?”记者随口一问,竟然问出一条新闻——近年来,随着海军装备的发展壮大和训练、巡逻等任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战舰奔赴远海大洋,军港里的战舰反而变少了。军港之夜空旷起来,记者的心中却充满了喜悦和骄傲。由军港问出军舰,由军舰了解到水兵,又一条新线索浮出水面——今天的水兵也远非昔日可比,在海上跑过一二十万海里,随舰出访过数十个国家已经成为“新常态”!

惊喜的发现接踵而来。采访现场,华阳礁守备队上士李欢乐脱下海魂衫,小伙子一身疙瘩肉,完全是“健美先生”的范儿!守礁还能守出这样的身板儿和精气神?原来,如今南沙各种设施逐渐齐全,守礁官兵的训练、生活、战备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官兵已经不必像老前辈那样背负沉重的生存压力、担负高强度的施工任务,有了更多的条件强身健体。没有国家的发展,哪有今日的南沙?“为了给祖国守好礁盘,先要练就好身板儿!”李欢乐的这句话,其实反映的是守礁官兵从苦熬到乐守的精神世界变化。

行进中国,日新月异。南海在变,南沙在变。然而,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个老兵的断指,引发一连串“老兵不让看伤疤”的故事。可爱的战士们把当兵留下的伤疤藏起来,笑傲各种困难艰险,唯恐亲人牵挂担忧,默默承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锻打。我们含着眼泪记录下伤疤背后的故事,也深深为当代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精神所鼓舞……

寻找细节,发现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要义。尽管网络传播存在“碎片化”的弊端,但网络新闻报道依然要沙里淘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闪亮珠贝的串缀。小水滴映射太阳光,循着这样的采访思路,记者从挖掘出的一个个小故事中,看到了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军队坚定有力的前进步伐。

记录细节,见证细节,心在激跳,血在奔涌。珍惜采访中的每一次感动——

含泪聆听传播感动

“感人的故事很多,用什么方式呈现才能让广大网友满意?”“每天一个专题连续出击,7个专题最后合成一个巨型专题。”报道组定下了网络呈现方案。

为什么要重磅出击?原因很简单:非如此不足以展示中国军队的“新常态”!时代在发展,军队在壮大,国防在巩固,如果不能让军人的新故事广为传颂,那就是我们军事新闻人的失职。

报道组深知,当前,互联网正逐渐成为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身的传播平台,角度独到的选题成为保证舆论引导效果的首要前提。据此,前方采访组确定了系列报道的主题:《今夜,军舰都到哪儿去了?》《南沙,世界上最重的一粒沙》《天涯有群欢乐的兵》《舌尖上的南沙》《水兵的脚步能走多远》《老兵不让看伤疤》《没有打破记录的“守礁王”》……

主题定了,专题的魂儿就有了,接下来就该看栏目设置了。这是整个网络新闻专题的骨架,处理不当就必然导致专题内容不丰满、先天畸形。在后方编辑部的眼里,网友关心的就是专题需要呈现的。围绕《今夜,军舰都到哪儿去了?》这一主题,后方编辑们排列出军港、军舰、水兵、任务、使命、五大兵种、军港文化等多个栏目,至于“用一根时间轴记录35年间南海舰队舰艇下水服役全过程”这样别具一格的想法,更是受到网友们的欢迎。

好的美术设计,犹如网络专题的门面。中国军网“南海纪行”系列专题特别注重整体协调一致、主题氛围明确、典型元素突出。色彩上,7个专题都以海洋蓝为主色调,但统一中又有变化,从天蓝、湖蓝、蓝绿到深蓝,色调细微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史跨越。

在呈现方式上,7个专题也富于变化。《舌尖上的南沙》专题风格以轻松、活泼、俏皮为主,美术编辑还别具匠心地把一根红辣椒点缀在题图的“尖”字上,让网友会心一笑。《南沙,世界上最重的一粒沙》专题,题图背景是一个军人面对惊涛骇浪岿然不动的身影,守礁官兵的家国情怀跃然于屏幕之上。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面对官兵含泪聆听,一次次被感动着。怎样把这种感动,传播给更多的人,是采访组的同志反复叮嘱自己的。从元旦钟声敲响前一天夜晚开始,中国军网“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南海纪行”的7大专题陆续推出,文字、视频、图片及二维码等集成发布,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专业的美工和富于变化的呈现方式,迅速得到了网友的认同,节日期间被各大网站在显要位置转发。

能抓起一根藤收起一箩瓜,又能用一根萝卜做出多道菜,适应时代,我们必须改变自己——

“集束传播”牛刀小试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往的新闻生产模式已经落后,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紧紧跟上这个时代进行相应的改变。怎么变?”在筹划“南海纪行”方案时,报道组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解放军报社近年来强化网络宣传基础平台建设,已经形成了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网八一电视、中国军事图片中心、军报每天读、国防部网、解放军报网等多个平台、多个站点的网群效应。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平台优势,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平台互动的效果?我们在求索新的传播方式——“集束传播”。就是在本报旗下的众多平台,包括网页、客户端、微博、微信、微视等,设置一个统一的调度中心,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打通,把PC端和手机客户端打通。当一个新闻线索出现后,内容的生产、分发、处理都在同一个体系里有序进行,将新闻资源用到极致,发挥最大的传播效益。

此次报道组设立的“南海纪行”采编工作群,某种意义上就起到了“集束传播”牛刀小试的作用,前方采撷的稿件和新闻素材随时传送到群里,后方各发布平台随即根据各自特点施工:解放军报客户端的微信产品《舌尖上的南沙》和《老兵不让看伤疤》、中国军网八一电视的原创MV《你鼓舞了我》与《南沙老兵的祭奠》、中国军事图片中心的高清组图《李欢乐:南沙守备部队快乐的肌肉男》,还有军报记者法人微博的《军人的痛,你懂吗?》等等,均别具特色,为“南海纪行”系列报道增色不少。

此外,“集束传播”还发挥了军事新闻采编“作战值班室”的功能,前方采访组与后方编辑团队在这里思想互相碰撞,不时擦出火花。一些不经意间的大胆想法,在讨论中得以完善、升华,并通过分享落实在各个平台上,真正达到了“1+1>2”的良好传播效果。

一次全媒体采访,生发诸多感慨:“当今军营有很多精彩故事,就看我们能否把故事挖出来,讲精彩!”“今日的记者、编辑,不具备‘多栖’技能看来是不行的。”

一次全视角报道,留下有益启迪:“报纸要求深度,视频要求形象,网站要求快捷丰富,手机客户端要求简洁明快……一根萝卜,必须做成多种菜肴,口味还得不一样。”

一次全方位传播,形成强烈共识:“时间在改变,空间在转变,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可能转瞬之间,今天的新媒体也就成了明日的传统媒体。我们其实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海洋里冲浪,要时刻警醒,要不断适应和改变。只有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保持强大的战斗力,集团作战、立体作战,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讲好中国军队的新故事。”

(《解放军报》2015年1月16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