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埔军校时的蒋介石黄埔军校时的周恩来。
提及黄埔军服,不得不说中山服。从1924年黄埔建军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的这二十余年内,中国军服大体是以中山服为基础,再加以每个时代的特有元素设计而成。孙中山曾阐述过该服饰的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5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表示监察权,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与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文兴教;背部无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黄埔军校的学员无论官兵,一律着灰蓝色军装,戴大檐帽。虽有军职,但服饰上无标识,军队着装统一。据现存实物来看,黄埔建军时期的军服颜色多为灰蓝色,但也有少数为米黄色。这套军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4个衣袋外置,如同衣服上挂着四个口袋一样。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无论官兵,在军服上都看不出军衔标识。直到二次北伐,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才小范围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但这些军衔并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北伐战争胜利后,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首次对陆军服装进行了统一规定。中原大战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4月颁布《陆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新式军服开始在中央军中实行,并向地方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