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从毛泽东诗词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汪建新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2-26 09:33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初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艺术载体,通过分析毛泽东诗词来解读毛泽东的初心,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从“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从一介书生变成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

这是历史的维度。初心是动态概念,有一个不断萌发和形成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曾说:“我小的时候也没有多大的志愿和抱负,也没有想干出多么大的事业来。”还说:“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才读马列主义。”随着人生道路的不断探索,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初心逐渐形成,最终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介书生,和普通读书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他借此向父亲表达一定好好读书、学有所成的决心,同时表达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生追求。

1915年3月,同窗挚友易昌陶病故。毛泽东挥笔写下情真意切的《五古·挽易昌陶》,还写有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上联是说日本人觊觎我锦绣河山。而中国社会又极为黑暗肮脏,正期待我们去彻底洗涤,你却一死了之,叫我如何济世救民?下联是说国难当头,战争风云弥漫,你的生命之花还没有绽放,还没有报效国家,却撒手西去,死得真不是时候!这副挽联抒发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忧国忧民之志。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群情激愤,集资刊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明耻篇》。毛泽东在其封面上奋笔题写了《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青年毛泽东的志向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受到许多激进思想的熏陶,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刻认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毛泽东日渐成为社会政治家和职业革命家,忙忙碌碌、四处奔波。1925年秋,毛泽东从长沙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前,重游橘子洲头,写下豪情满怀的《沁园春·长沙》。这是青年毛泽东的代表作,反映了写诗时的复杂心情,追溯了湖南一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毛泽东已经是坚定的革命者,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