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擅治内科各种顽固性疾病,他是患者心中的“医品柱石”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柯文才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6-04 00:34:13

【人物名片】石镇东,汉族,1973年3月出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现任全军中医治未病中心专家、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一区中医科主任,擅长治疗内科各种顽固性疾病,被官兵和地方患者誉为“医品柱石”。

执善精诚 大医风范

——记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一区中医科主任石镇东

■柯文才

杭州市西湖边的一间中医堂里,围着一圈候诊的群众,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军医俯身为病人诊查,面容和蔼、轻声慢语,举止间尽显仁心谦和。望闻问切,询聊家常,他与病人交流像好友闲叙,使原本眉头紧锁的病患心绪舒展、松缓下来。这位儒雅的军医便是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一区中医科主任石镇东。

石镇东为驻地群众把脉诊查

从药械技师到中医学徒

艰难转行:源于对中医的信崇

毕业于原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石镇东,从事中医工作实乃机缘巧合。起初他担任原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药械技师,因器械修理室与中药房相邻,又负责中医煎药设备的维修保养,时间一长便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石镇东在熬制药汤

然而,使其下定决心转行则因长期见证中医的确凿疗效。20余年前,中医大师康斌老先生在院内为中医科主任张尊祥带诊,传授积淀数十年的中医诊疗技艺,石镇东一次次目睹老先生手到痛祛、药到病除的神奇疗效,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患者痊愈后那种发自肺腑的感谢,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使其渐而萌生学医的向往。为此,他开始自学中医基本理论,还经常利用周末跟随康斌老先生和张尊祥主任上山采药,从龙井、虎跑到天目山跋山涉水间,对少还丹、水晶草、虎刺等众多野生草药有了直观认识,进而体会到帮助病患解除病痛的那种充盈喜悦。

在院领导和家人的支持下,他报考了浙江中医药学院中医专升本函授学习,在做好药械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中医知识的学习。“我能够从工科转行学中医,不仅有自己的兴趣志向使然,更要感恩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我的信心和信念。”回想当初,石镇东仍然感慨自己当初的无悔选择。

“镇东的本事,都是苦练出来的。”石镇东的战友和同事们,评价他是“半路出家”,能成功转型靠得就是苦学苦练。石镇东起步虽晚,却进步强劲。

每天清晨,石镇东捧着中医基础著作诵背,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到《神农本草经》,随着一本本经典医书的诵读熟记,他渐渐得悟精要。为了尽快夯实理论基础,每天晚上他还要抄写经方,反复研讨、明晰医理。

2005年,石镇东考上了浙江中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求学生涯,师从中医名家郑小伟教授,郑教授是浙江中医泰斗陆芷青的学术继承人,擅长中医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种内科疑难杂症,从内科疾病的立意处方,到“冬病夏治”和“冬令膏方”,为石镇东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读书期间,石镇东仍利用业余时间担任张尊祥主任的助手,在侍诊中摸索临床临证应用,努力让理论和实践互参互证。

石镇东与药师交流药方配制

通过三年的艰辛磨砺,他顺利通过了研究生答辩、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一名工科生到中医师的转变,开启了悬壶济世的医者之路。

出师后,石镇东以中医内科门诊为主,针灸治疗为辅。白天繁杂的工作之后,他坚持晚上加班回溯医案,思索疑难症状的破解之道。虽然也会感到身心疲惫,但一想到能够为病人解除疾苦,又每每感到充实而欣慰。他十分珍惜自己成为人民军医的难得机缘,时刻谨记康斌老先生“病人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诲,更珍惜为患者诊察的宝贵机会,用心对待每位求助者。

多年来,石镇东不仅好学如痴,还好拜师求艺。当他听闻浙江医科大学针灸专家任桂凤在院区作学术交流,便马上前去拜访,虚心向其请教,并每周日跟随任老师门诊,这样坚持了两年多时间,使其针灸技艺渐入佳境。听说,广州来的中医名家陈杰在院疗养,石镇东下了班就到老先生那求教,陈老半个月的疗养期,他每天都要登门求艺。有时老先生在休息或外出了,他就在疗养楼大厅候着,一等就是个把小时,直到见到老先生求得问答。年逾九旬的陈老归程时,直赞叹这小伙难得有股痴劲。

愿下苦功夫,练得真功夫。2012年,组织派石镇东参加在原第二军医大学举办的全军中医实用技术学习班,毕业典礼结束的那个上午,他在临返杭前又回到门诊,跟随中医前辈陈连起老先生抄方,陈老先生很惊讶:“你们今天不是毕业了吗?怎么还过来抄方?”石镇东回答,学习机会宝贵不敢浪费分秒。厚积薄发的知识积淀,让他在临床施治中,找到了融会贯通、辨证施治些许章法。

石镇东在配制药剂

从中医博士到中医专家

术业专攻:源于对中医的痴爱

在行医问诊中,石镇东发现自己研学的越深,越感所知相比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系太过浅薄。于是,2014年他又考取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继续深研中医经典理论,力求像名师大家一样由博返约、深入浅出地论理施证。

2017年,石镇东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他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善济歧黄”的伟大事业中。

“师古而不泥古,承传而蕴新意”。10年的中医学院派研学经历,使石镇东树牢了中医的科学精神,作为高学历中医人才,他将现代医学和前沿理念融入中医文化,反复揣摩各学派之学说,以期达到兼收并蓄、领悟精髓、中西汇通。他十分赞同国医大师刘敏如将“生物—医学”模式,拓展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现代中医理念。他感到,时代推动中医接续发展,就是要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发挥中医“身心并调”优势。

几年的临证实践,石镇东疾病为师辨证研理,疗治经验日渐丰厚。从经典方到古代各家方,从内科方到妇科方、外科方,他已能熟练运用的方剂数百首,具备了理、法、方、药多维技艺。他感到,这还要得益于当中医学徒时,跟随康斌老先生和张尊祥主任翻山越岭采药制药的“蹲苗”经历,使其在尝百草、验功效中涵养了药理药性的精准感。

多年来,无论多忙多晚,石镇东总是要将当天的特殊诊例做个回顾记录,密密麻麻的文字却书写工整,可见其用心入情。“我这人就是用笨功夫笨办法,不惜时不惜力,全身心去出诊呈方。”面对别人的赞扬,他总是推崇身边的老前辈、老专家和更努力的同学同事,认为自己还不够精进。这不,现下石镇东又拜中医专家许家栋为师,继续深研经典经方学术传承。

石镇东为高原战士做针灸治疗

从军中良医到百姓仁医

谦善为医:源于对病患的悲悯

作为人民军医,石镇东牢记姓军为战的初心使命,深研中医对训练伤防治、高强度军事作业人员身心调理和飞行人员强健安神用药等课题研究,坚持“坐部队的堂,诊官兵的症”,每年定期奔赴高山海岛边远地区巡诊送健康。

石镇东为战士贴特制中医药贴治疗

2020年夏,石镇东与战友们进藏巡诊,深入7个海拔四千至五千余米的驻训点开展医疗服务。初上高原,他晚上吃一粒安眠药还是睡不了多久,但即使身受高原困扰,仍坚持全勤出诊,号脉、针灸、推拿正骨,小诊台前总是忙到顾不上吃午饭。为了服务基层不断线,他总是将自己的手机号、微信号留给基层官兵和疗养员,叮嘱他们有什么疑难单位军医解决不了的,随时联系他进行远程诊查。常常巡诊一路,就交一帮兵朋友。

“医者仁心”,石镇东出诊总是笑盈盈,微笑致意、平和话语,让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得以舒缓。“我们中医常讲仁心仁术,医德是第一位的,没有怜悯心是当不了医生,更看不好病的”。石镇东时常感慨自己幸运,遇到的老师都是“菩萨心肠”,他们不仅这样教育着学生,也在这样言传垂范,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中医的传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石镇东为乃堆拉哨所官兵送医送药

从跟随侍奉诊康斌老先生至今,诊治病患愈数千人,临证论治功力趋于深厚,而每当诊论出方,石镇东依然十分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时疏忽而给患者带来痛苦。他认为,“医系生死,人命天大,信任难负,不敢不慎”。他将把辨体、辨病、辨证结合起来,出诊行医既看人的病,又看病的人,为此除了号脉问询,对疑难病症总会与患者及其家属多唠上一会,闲语间探觅病发的症源。他开出的每个方子,都反复斟酌,坚持精确、至简的用药原则。

一个武警干部参加抗洪抢险时在闷热的帐篷住了一个月,由于环境潮湿,双下肢湿疹、瘙痒难忍,救灾返营后多方求诊,看了两年也未治愈。在杭疗养时,石镇东结合临证经验,认为是“邪风废水积聚在体表”所引起,处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两年顽疾一朝而愈。

一位老首长至石镇东处求诊,诉说受到风吹则咽痒咳嗽不止,深受其扰。而这位老人不吸烟不饮酒,服用西药也根治不了。石镇东边听老首长表述边号脉,点头回应间对病因已心中有数。他认为是风寒的后症,便开了只有陈皮和甘草两味药的“二贤散”。陪诊疗养保障人员见给首长只开了区区两味药有些不解。然而老首长服汤药三五天后,便感喉结不再痛痒,咳嗽症状明显缓解。事后,石镇东对同事讲,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恰中病机。

一位老人重阳节与家人吃羊肉涮火锅时,在餐桌上突发眩晕,天旋地转、不能站立。其女儿女婿都是医生,采取急救措施后,便送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却未能查出病因。随后,转诊至石镇东处,他诊查认为老人平素喜食肥甘厚腻,日久痰饮积聚胸中,逢重阳节阳气旺盛,又食羊肉火锅,导致水饮随火上冲,处以泽泻汤法,煎服汤药半个月便恢复如常。

多年的行医问学,让石镇东深感,医学不是简单的科学,而是有着温度的人学,需要拥有情怀、注重关怀,给予患者尊重与理解,与病者“互生互根,互为师学”在温暖患者中温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