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奋战在“蓝线”雷场上的中国蓝盔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华迅责任编辑:菅琳
2016-09-15 09:11

中国第15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官兵在黎以“蓝线”B59扫雷任务点开辟安全通道。华迅 摄

中秋佳节,远在黎巴嫩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中国第15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官兵,依然坚守在满布地雷、局势恶劣的“蓝线”上,执行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的扫雷排爆任务。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之间的临时边界线“蓝线”地区被视作“死亡地带”。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双方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上千个雷场,埋下数以十万计枚各种地雷。

就在中秋节前一天,西班牙营一辆车辆在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区执行巡逻任务时不幸触雷,得知消息后,每名官兵的心中都压力陡增,但是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怀揣对家人的思念,毅然再次奔赴“蓝线”雷场执行扫雷排爆任务。

“报告组长,发现信号源!”在“蓝线”B59任务点,上士扫雷作业手吴发科顶着烈日在雷场中进行作业,发现并定位信号源后,他迅速向扫雷组组长肖军报告。

“停止作业!”站在一旁指导作业的扫雷组组长肖军一边下达口令,一边上前对信号源进行复测,确认无误后,他示意吴发科展开局部挖掘作业。

弯腰俯身、双膝跪地,吴发科一手撑在安全区域内,另一只手拿起扫雷铲从信号源后方20厘米处开始挖掘。由于土质坚硬,挖掘力度很难掌控,吴发科首先对土壤进行浇水湿润,然后用扫雷铲挖掘出一道与信号区域等宽、深约20厘米的作业面。在扫雷铲和毛刷的配合下,作业面一点一点接近信号源。经过近20分钟的细致作业,一截锈迹斑斑的以色列4号防步兵地雷引信残骸终于被挖掘出来。

时值中秋,但中东依然酷热难耐,在厚重防护装具的包裹下,吴发科的衣服不知何时已经湿透。

“中秋是与家人欢欣团聚的日子,但是作为维和军人,我们必须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吴发科一边擦去额头的汗水,一边告诉记者,这是他第3次参加国际维和任务,作为教师的妻子非常理解和支持,还经常鼓励他安心工作。前几天教师节,妻子谭琴亲手为他画了一幅头戴蓝盔的卡通像,这让吴发科非常感动,也进一步坚定了他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身处海外、使命在肩,只有圆满完成扫雷任务,才能为黎以带来和平,为祖国赢得荣誉!”连长王刚说,这个作业点与多年前某外军扫雷队曾开辟的安全通道相互重叠,由于他们当时未严格遵守SOP扫雷标准作业程序,导致原有通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中国分队的任务就是对该区域重新进行扫雷作业。 “中秋是传统节日,但对我们来说,也是工作日,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用优异成绩回报祖国和家人!”排长黄靖超表示,连日来,他们已在该任务点完成扫雷面积119平方米,每周都顺利通过联合国地雷行动协调中心QA考核,真正将“死亡地带”变成了“生命走廊”。

维和战场写忠诚,战地午餐分外香。中午时分,劳累了一上午的官兵们早已饥肠辘辘,而四级军士长扫雷作业手曲书浩已经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官兵们围拢在一起高声呐喊, “祝祖国人民中秋快乐、万事如意!”在异国他乡表达自己最诚挚的祝福。而在营区,炊事班已经做好了可口的月饼,等待战友们归来。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黎以冲突结束以来,黎南部地区有269人触雷,另有54名联黎部队人员、扫雷队员等触雷受伤,其中14人因伤势过重死亡。而与此同时,自2006年部署以来,中国军人累计发现、排除各种地雷及未爆物近万枚,取得了“零伤亡、零事故”和“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优异成绩,“中国扫雷”已成为这只分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