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凡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1-03-25 19:58:05

“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从第二个历史决议汲取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智慧

光明日报记者 赵凡

初春的北京,拂面的微风已不再凛冽。在树梢枝头,绿意与希望正悄然酝酿。

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为全党全国研习党史、以史为鉴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总有一些场景让人铭记、予人力量,成为永恒。

1981年夏,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会场内外,举国同心。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发表了。

“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邓小平同志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一《决议》,再次实现了全党全国的空前统一、空前团结;这一《决议》,深刻影响了之后党和国家发展的宏阔历程;这一《决议》,引领着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向前看,奋力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浪潮。

十一届六中全会会场 资料图片

1.考验:刻不容缓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8年。

如同一声春雷唤醒神州大地,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随着对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思想进行认真清理,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活跃景象。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引人警醒的现象也在悄然滋生。

有人仍受“左”倾思想束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政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有人歪曲“解放思想”的口号,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忆及当时的形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决议》起草小组成员石仲泉谈道:“这些苗头极其危险,决不能任由争论发酵。否则,大家就不能拧成一股绳,无法团结一致向前看。”

欲廓清思想迷雾,使全党全国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上来,一些重大问题亟待得到完整解答。

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情无比清楚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党的历史中找寻答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资料图片

2.答卷:拨云见日

1979年9月29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叶剑英代表全党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全党全国希望进一步作出正式历史决议的呼声更加高涨。

然而彼时,也有人主张,起草这个决议的难度很大,“可以留待党的十二大甚至更后去解决”。

关键时刻,邓小平认为,《决议》一定要作。他后来回顾其必要性时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国际上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也包括这个文件拿得出来拿不出来,早拿出来晚拿出来。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

此后不久,胡乔木、邓力群召集相关人员,开始起草初稿。

“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提出《决议》要体现的三条总要求,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起草工作历时20个月,大小修改不计其数,党内领导同志、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讨论了多次。

1980年10月,修改稿提交党内4000名高级干部讨论。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党内大讨论,实际有超过5000人参加,热烈的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

为什么《决议》要从1921年写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李颖说:“陈云同志特别提议,‘建议增加回顾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段落’。这是为了将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概括得更全面,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全面的根据。”

经过漫长、审慎、反复的讨论与修改,对重大问题的认识渐趋一致。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议》,全国人民为之一振。全会公报指出:“《决议》的通过和发表,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必将产生伟大的深远的影响。”

《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全世界交出的一份深思熟虑、凝聚心血、汇集智慧的伟大答卷。这份答卷从党的历史中找到了力量、驱散了乌云、辨明了方向,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朝着胜利扬帆远航。

3.启迪:与时偕行

时光流转,今天,《决议》仍带给我们隽永的启迪。

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李颖说:“这个决议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加以区别,使全党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旗帜。”《决议》表明,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采取郑重态度,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这一决议在党内和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完全的欢迎和拥护,实现了全党全国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标。

“这是一部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著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沈传亮认为,“近年来思想理论界、学术界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误,在党史研究领域的表现包括虚无党的领袖、虚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意义等。《决议》坚持真理,科学分析了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我们应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党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批驳与斗争。”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的研究,正是在《决议》的指导下开始走向成熟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看来,《决议》的相关论断对党史研究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史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遵循。”他认为,《决议》形成与通过的过程,也是全党全国开展大规模党史学习的历程,“这为此后各个时期的党史学习提供了重要经验”。

岁月流逝、沧桑变幻,数十载韶光如梭似箭,而《决议》真正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历久弥珍、历久弥新、历久弥坚。

4.智慧:照亮未来

历史催生决议,决议淬砺历史。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重视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

我们党历来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便在根据地创办红军学校,开设与党的历史紧密联系的土地革命等课程;延安时期,为了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随着《决议》的通过,全党全国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研究与学习历史,尤其注重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旗帜鲜明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后展开,党史学习贯穿其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依法设立,红色精神、红色基因得到赓续与传承;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必将推动党史学习范围更广、研究更深、成果更丰。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自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满怀信心地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