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以“理”服人|为什么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来源:新华网 思客讲堂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2-10-07 22:32:40

十年非凡成就,蕴藏深刻启示。如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三季)”《以“理”服人:十年的十个“为什么”》。十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十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究非凡成就背后的“中国密码”。本期让我们跟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教授宋雄伟,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的生动实践。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的宋雄伟。

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那一天,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桥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向习近平总书记现场汇报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她说,“至今,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67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覆盖万余人次,上报立法建议1363条。立法全过程、各环节都浸润着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民智、民心。”

朱国萍深耕社区30余年,她牵头创办的萍聚工作室,如今是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站,她也是首批立法信息员。在她看来,“老百姓可能不熟悉法条,但是懂得生活、生产中的道理,法律其实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立法可以与老百姓很亲、很近。”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在中国,我们深刻地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表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是最高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既能参与选举,又能广泛协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有效行使国家权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人大代表262万(多)名,其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到了代表总数的94.5%。他们来自于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各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湖南有一位刘大爷,他所住的社区地方偏僻,不但没有公交车,而且连外边的车辆都不愿意进来,出门一趟很不容易,而且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2019年底,区人民政府就开通了城区至村里的公交线路,刘大爷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了。原来,这是区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设立以来,人大代表进行走访调研,向政府建言献策后所带来的众多新变化之一。

刘大爷第一时间就打电话告诉了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你就安心工作吧,家门口有了公交车方便得很,不用再担心我的出行安全了!”

这里的基层代表工作室,有效畅通了民意收集渠道,是“人民代表为人民”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选举制度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选举是广泛的,涵盖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选举是平等的,一人一票,都发挥着同等的作用;

当然,民主并不仅仅只有选举一种形式。

在中国,我们还有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大事小事,围绕涉及咱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小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大到乡村规划、改革落实,形成广泛商量、相互说理,努力形成一致意见的协商民主。

“云雾缭绕似仙境,扎日风光世难寻”。这里是西藏的扎日乡,西藏人民正在为建设边境小康村而奋斗着,为了改善居民们的居住条件,这不,全国政协委员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正在认真倾听着乡民们的声音。本来只有两居或者三居供大家选择,但是当开完基层民主协商会后,为了尽量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将户型由两个调整为六个。贡觉曲珍告诉我们,“这些都只是扎日乡基层民主协商的一个缩影,大事小情皆如此,一直要处理到老百姓满意为止。”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就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真谛。

中国的协商民主,形式广泛多样。会议、座谈、论证、评估样样都有;

中国的协商民主,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多种渠道。

中国的协商民主,促进了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了包容体谅,不偏执偏激;做到了平等协商,遵循规则,不各说各话,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广泛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包括人民行使投票的权利,也特别强调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的民主。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的诉求既能得到回应,也能得到满足。

“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句话反映的是一种务实态度。民主必须真实、管用,若不能为人民造福,即使有再华丽的外衣、再漂亮的包装,也是没有什么大作用的。

一个国家的民主究竟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方位的,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知道,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国家,他们的“民主”都能够满足人民全方位的根本利益。在我们中国人口中经常说到的“社会稳定”四个字,可能在不少国家还是一个“奢侈”的公共产品。有的国家简单移植他国民主模式,陷入政治动乱、社会分歧,不同群体间的冲突不断;有的则政治分歧加重,街头运动频繁发生。

在中国,我们十亿多的网民无时无刻不在网上发布和分享着信息。“十四五”规划建议稿的征求意见中,我们中国农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提出了“互助性养老”的建议,这个建议就写入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文件。在科教兴国领域,新疆网民“王先生”建议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办技术学校,面向第一生产线直接培养技能人才;在社会治理领域,广东网民“阳先生”建言,要鼓励党员领导干部下沉社区走好群众路线、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激发和培养社区共同体的意识。

好的民主一定是回应民意的民主。好的民主一定是政府在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时刻想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征求和听取人民意见。中国在第一部以法典命名、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集42万多人次提出的100多万条意见。

也正是依靠这样全方位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我们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们实现了14亿多人口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正在追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能不能租得起买得起住房……解决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都成为了政府的施政重点。

邓小平有句名言,“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满足人民全方位根本利益的民主,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改革有了活力,发展有了办法。这样的民主,让人民真正参与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来,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奇迹”。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既参与到顶层的国家制度设计,又参与在基层的社会实践。

从人大“开门立法”,到政府“开门问策”,我们的民主覆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目的就是为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更好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中国的民主还有着广泛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既能通过人大、政协等渠道表达意愿,又能通过社会组织、网络等平台表达诉求。从“数豆豆”到电子投票,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民主参与的形式不断创新、渠道不断拓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2年4月至5月,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听取了全社会涉及国家治理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有的关于经济改革,有的关于社会治理,有的关于制度建设,累计共收到建言超过了854.2万条。

每一条真挚的建言,都氤氲着中国民主的烟火气,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待,都书写着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篇章。

民主的全覆盖不仅体现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上,还体现在火热的地方制度创新上。

近几年来,在北京遇事拨打12345热线,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民的共识。从“吹哨报到”到12345热线牵引的“接诉即办”,再到“未诉先办”“每月一题”。短短三年时间,北京12345热线共受理群众来电3134万件,派单办理1301万件,诉求解决率从53%提升到89%,满意率则从65%提升到了92%。

“接诉即办”改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点赞”。2021年9月,北京市就将这些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成为了制度,出台了《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

在中国,基层民主的实践尤为活跃。从城乡社区的议事会、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摸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

人民通过这些接地气、聚人气的民主实践,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为中国民主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在中华大地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的民主之光越来越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