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民兵>>新闻快讯>>正文

历史照进现实:始终像红军那样听党指挥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沈明军 张 序 许开伟责任编辑:杜汶纹2015-01-09 17:30

管组织,强队伍——

红土地走出能打仗的后备军

遵义会议召开后,红军及时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对中央纵队进行整编,丢掉了笨重的造枪械、印书报等机器辎重,把机关人员精简到作战单元……整编后的红军,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

学习对照历史,让遵义军民对战斗力生成规律有更深的感悟:战斗力建设必须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和使命任务的拓展而调整。

任务需求引领行动方向。他们以使命任务为主导、实战需求为牵引、国防潜力为依托,按照战时动员支前、组织辖区地面防卫等任务,在兵员编组上打破行业界限,对多个行业各类优秀人才进行科学编配;在装备物资征用上,定期更新数据库,畅通指挥调用机制;在组训方法上,按照技能分训、专业联训、战术合训的办法,使军地各作战单元形成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同时,依托地方高新技术资源拓展了国防后备力量应急应战的任务范围,新增添的无人机侦察、导弹抢修等13项新型任务领域,使实战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遵义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过去抢险救灾,都是由各级政府应急办联系当地人武部,临时组成救援队伍参与救援。由于组织指挥不畅等原因,民兵分队遂行任务能力受到制约。为改变这一状况,市、县(区)政府专门拨款,重点打造森林防火、矿难救援、抗洪抢险、应急通信4支民兵专业救援队伍,健全完善快速动员、应急行动等各类预案。平时准备充分,用时方能亮剑。近3年来,遵义市民兵应急队伍先后圆满完成卫星残骸回收、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等167次多样化军事任务。遵义市市长、国动委主任王秉清感慨道:“民兵队伍已成为保障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管双拥,暖兵心——

迎红桥上再唱军民鱼水新歌

1935年1月29日拂晓,红军主力准备从土城西渡赤水河。当地百姓得知红军要架浮桥,纷纷把自家门板拆下送去。红军走后,为防敌追兵,乡亲们还炸掉了一些浮桥…… “当年做红军的坚强后盾,如今仍要为子弟兵解忧!”这是遵义市委、市政府和770多万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共识。

遵义市先后出台《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法律保障工作若干规定》等多部法规文件,不断创新拓展新时期拥军优属工作。事关双拥工作的事,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政策的按规定办,没有政策的创造条件办。

为军事机关排忧解难,成了衡量各级党委政府班子党管武装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志。近3年,地方党委、政府为驻军解决重大建设问题11个,购置装备器材1200套(件),协调办理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实事好事100余件,妥善解决涉军维权事件21起……2012年2月,在当年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走过的迎红桥上,干部群众再次汇聚一起迎接“全国双拥模范城”牌匾。

“在遵义当兵,我们真幸运。”这是驻遵部队官兵感同身受的一句话。走进遵义城,随处可见对军人优待的种种标志:公园、公交车、纪念馆、风景名胜区对军人免费开放,邮政、电信、医院、银行等服务行业对军人提供优先服务,“洗马旅社”多年来坚持免费让军人住宿,红城出租车公司“雷锋车”还让现役军人免费乘坐……

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团结一家亲。近年,仅军分区就出动人员1万余人次,派出工作组132批次,驻点帮扶干部178人次,捐资和协调资金2700余万元,挂帮1个同步小康示范镇、45个同步小康示范村,完成了扶贫攻坚项目107个,使5万多农民得了真正的实惠。

岁月流逝,物换星移。如今,生活在遵义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人民,大力传承先辈的爱国拥军基因,高唱着新时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时代赞歌。